16

預印論文加速出版,小心5種病毒感染機制!

新冠病毒與人類世界的戰爭還僵持不下,不僅如WHO所說,人類已無法回到新冠病毒流行前的秩序,連學術界也正承受新冠病毒帶來的許多衝擊,自從COVID-19大流行以來,醫學研究出版界為了早日在理論層面提出解決之道,努力說服收費訂閱期刊將新冠病毒的醫學研究免費供閱,以加快資訊分享的速度。

但是近來醫學研究出現亂象,許多研究人員選擇在出版速度較快但實質學術影響力較低的預印論文平台上發表論文,缺乏充分審查機制的背景下,年初竟出現預印論文推論新冠肺炎病毒可能來自實驗室這樣的言論,雖然文章已因為可能違反科學倫理及發表規範遭撤下,但我們不禁要問,醫學研究的發表速度難道比正確性重要嗎?

學界暫時還是肯定預印論文在快度傳播研究成果上的貢獻。至5月初的時候英文的新冠病毒肺炎醫學研究發表論文已經到達每週4000篇的速度,讓1月至5月初新冠病毒期刊論文發表總量到達23000篇,並朝著每20天增加一倍的速度增長。沒有任何研究人員能夠消化如此巨量的資訊,因此一些具指標性的學術單位正在嘗試為醫學研究人員有效篩選所需資訊,比如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的彭博公衛學院就在建置經篩選過的新冠病毒論文資料庫。

其實,2020年初起,學界就嘗試建構一個大型新冠病毒醫學研究資訊寶庫,3月16日由於白宮科學與技術政策辦公室的主導下飛速進展,一個月後已經成為典藏59000筆醫學研究資料的大型資料庫,Google、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等大型機構都投入人工智慧技術企圖發展出有效的搜尋系統;然而4月17日一篇預印論文指出,這個資料庫中60%的文章沒有使用coronavirus 或SARS-CoV-2等關鍵字,有4萬篇左右的文章並沒有提供全文,也就是無法達到資料探勘(Data Mining)的效果,可見在新冠病毒這個全新的題目上數大並非美

如果想維持醫學研究論文的品質,千萬不要為了貪快而犯了下列違反發表規範的五種錯誤:

(1)樣本數過小(Small Samples):在短時間內無法採到具代表性的樣本數,就先以小樣本群的結果發表,最後醫學研究實驗結果其實不具代表性,參考價值低。

(2)多重比較(Multiple Comparisons):多重比較不是不能做,只是需要事後修正,而有些人不修正或不進行完整的修正其實違反了發表論文規範而且居心不良。

(3)選擇性報告(Selective Reporting of Results):醫學研究實驗結果分析常有許多面向,不能只選擇有利於研究假設的報告,不利於研究假設的就隱瞞不提。

(4)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行為研究都有可能因為實驗設計者背後的假設及主試者的期待出現確認偏誤,因此最好在設計醫學研究實驗時就請沒有參與實驗設計的同儕給予意見。

(5)自我剽竊(Self-Plagiarism):將自己已經發表過的研究成果換湯不換藥地不經引用稍微包裝一下再換個標題發表一次。或許一次兩次能夠衝高論文數,不過這種違反學術發表規範的作法一旦被發現論文可能慘遭撤下,學術聲譽也會賠上,得不償失。

踏入研究領域的我們,在文獻回顧時看著30年甚至50年前的研究,心裡不免想著,某些觀點實在距離目前所知太遠,整個領域的大多數人常常繞著一些錯誤的假設團團轉,還要忙著設計實驗證明這些已發表論文的偏誤或錯誤,如果不需要為了升等,而是探求真理撰寫研究論文及發表該有多好?然而這在競爭白熱化的學術界是不可能的。要阻止醫學研究進入像媒體一樣慣於先聲奪人的亂象,具有指標性的醫學研究期刊應該要大膽進用人工智慧技術,在提升審查的速度嚴守發表規範,,大學以上的研究單位應該加強教評會的運作,明訂升等不採計的期刊種類,排除掠奪性期刊,以鼓勵研究人員將發表論文的品質放在發表速度和數量之上。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
全球科研人調查

大學在研究和學術寫作中應該採取什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