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學術影響力的六大評價指標

學術影響力評價在當今學術界無處不在,從研究生畢業求職到大學教師考核和晉升。很多人的簡歷也因此從過去簡單羅列發表的論著,演變到全面統計展示各種學術影響力評價指標。那麼,究竟哪些指標是人們所看重的主流指標?本文簡要回答這一重要問題。

主流的學術影響力評價指標按照重要程度從高到低包括人才稱號、學術獎項、論著種類和數量、論著的引用次數(尤其是他引次數)、期刊論文的影響因子、個人H指數、發明專利數量和成果轉化金額、重大研究專案和經費金額、學術兼職、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報告。

一、學術獎項和人才稱號

國內的各種科研成果評獎比較多,人才稱號(例如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也可以視為評獎的一種。由於國家級和省部級人才稱號的評審要求和流程均比較嚴格,這類人才稱號的含金量比較高,並普遍被各大學和科研院所內部的學術委員會認可,並被視為比三級或二級教授的頭銜更加具備學術影響力。四級教授是正教授中的最低層級,而一級教授是正教授中的最高層級。一級教授通常由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擔任。

二、論著種類和數量

論文和專著都很重要,尤其是英文的論著。由於理工科的研究成果在課題上比較分散,研究週期長,難以集中在一部專著中論述,因此理工科多以發表論文為主。在理工科領域發表獨著專著的難度非常大,尤其是英文獨著專著。相比之下,社科領域的專著更多一些,而且很多是獨著的。專著與教科書和設計手冊不同。專著是學者對某一領域深入研究的成果總結,涵蓋相關理論和實踐,對該領域的問題有全面和深入的解釋,能夠提出系統化的新理論,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專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推進該領域的科研發展,對該領域的理論和實踐都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設計手冊主要是對某一領域的知識進行概括和總結,內容較為淺顯,沒有新理論,這一點與教科書相似;但在例子詮釋上不如教科書詳細,而在內容範圍上比教科書更加完整,而且更注重實用性。設計手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説明技術人員和初學者快速掌握某一領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擔任教科書的主編、主審、副主編也能反映一定的學術影響力。

三、論著的引用次數

引用次數是指一篇學術論文或一部專著被其他學術論文所引用的次數。在學術界,引用次數通常被視為一篇學術論文或一部專著的影響力和重要性的指標。當論文或專著被其他論文引用時,表明該論文或專著的貢獻已經被其他學者所認可,也就表明該論著對於這個領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價值。論著的引用次數可以通過學術搜尋引擎或資料庫查詢。例如,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Scopus等資料庫均能檢索論文或專著的引用情況。

四、期刊論文的影響因數

影響因數(Impact Factor,簡稱IF)是一個期刊在某一特定年份內發表的論文的被引用次數的篇均平均值。具體來講,影響因數的計算方式為某一期刊在前兩年發表的論文被引用的總次數(B)除以這些論文的總數(A),即IF=B/A。例如,2019年的影響因數是2020年6月發佈的,那麼計算方式為2018年和2019年該期刊發表的論文被引用總次數除以2018年和2019年該期刊發表的論文總數。影響因數被廣泛用於期刊的評價和排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不同學科領域的影響因數不能直接比較。而且,某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也並不等於整本期刊的篇均被引用次數。

五、個人H指數

H指數是指在一個學者的n篇論文中,有h篇論文至少被引用了h次,而其他n-h篇論文的每篇引用次數不超過h次。例如,某學者的H指數為20,表示他在發表的30篇論文中,有20篇論文至少被引用了20次,而其他10篇論文的每篇引用次數不超過20次。相對於其他指標(如總引用次數和平均引用次數),H指數更能反映學者的學術影響力和穩定性,因為H指數考慮了學者的引用次數分佈情況,能夠避免由於單篇論文引用次數過高而影響整體評價。學術搜尋引擎或資料庫能夠計算H指數。對於一篇論文中具有多個作者的情況,由於不同作者的排序和貢獻度有所不同,他們的被引用次數和H指數也應當有所不同,應當依靠加權演算法正確反映貢獻度。

六、學術兼職

學術兼職主要指在學術期刊擔任主編、副主編、客座主編、編委和審稿人的情況,在國內外專業學會中擔任委員會或分會主席和副主席的情況,以及在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和學術委員會委員的情況。學術兼職能夠顯示維護學術共同體的積極參與程度,也能反映出學術地位被學術界同行認可的程度。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
全球科研人調查

大學在研究和學術寫作中應該採取什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