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究外,別忽略了這些學術影響力

學術素養教育中的絕大部分內容側重於從基本素質角度塑造合格的學術人才,使他們能夠獲得完整的專業化訓練,激發專業熱情,具有科技倫理、職業道德和學術道德,具有嫺熟的學術寫作、英文科技寫作和翻譯的技能,能夠熟練地向英文期刊和中文期刊投稿並進行學術彙報和交流,通曉研究方法論,熟練掌握研究方法和專案管理方法,具有敏銳的研究意識和文獻檢索及引用能力,能夠快速熟練地大規模處理資料和策劃製作學術圖表,有能力撰寫科研經費申請並獲得經費支持,並有能力對自己和他人正確做出學術能力評價。在這些基本素質之上,還有一項至關重要的高階能力,尤其對於高層次人才的發展來講更為重要,那就是學術社交影響力。這個能力是指通過個人的努力來影響單位、社團、國家的決策和行為,對社會做出積極有益的高層次貢獻。 學術社交影響力是領導人才必須具備的高階能力,但它並不是一項高不可攀的能力。所有人只要用心和努力,都能形成一定的學術社交影響力。這個能力概念的提出,為人才發展從社會影響力方面強化了培養意識,指明了培養方向,使得人才的貢獻視角不再僅局限於學術知識和專業技能,而是擴大到承擔起積極引領社會發展的責任。它具體包括以下九項能力: 參加領英(LinkedIn)、學會和開展學術社交的能力; 發表論著之外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活動能力; 在單位內部和外部說服他人並實現想法的影響力; 開展團隊工作和建立學術流派的能力; 參與和組織學術會議和學術界活動的能力; 擔任義務審稿人、期刊編委和客座主編的社會學術能力; 倡議和組織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能力; 在學術委員會任職和施加學術影響力的能力; 在政府諮詢機構任職和對國家政策施加社會影響力的能力。 一、參加領英(LinkedIn)、學會和開展學術社交的能力 一般來講,除了大學教師在學校網站公佈自己的電子信箱和電話號碼外,其餘各種科研院所和企業單位的專業人士不一定會在本單位的網站公開聯繫方式。領英(LinkedIn)就是為了解決這種聯繫需求而誕生的社交媒體,是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在領英上能夠快速建立人脈網路,便於找工作、開展合作和與素不相識的職業人士自然地建立聯繫。另外,很多專業人士都參加職業社團,例如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等,便於發表論文、參加學術會議、參加社團的組織工作、擔任學會或協會的社會職務等。加入上述這些專業社交團體、建立連絡人脈並開展義務組織活動,是施加學術社交影響力的最基本環節。 二、發表論著之外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活動能力 有些科研人員的論文或專著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體現在發表論著的期刊或出版社的檔次比較高,影響因子高,被他人引用的次數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自己的學術思想就會自然而然地被別人在專業內外去宣導、弘揚和推廣。要想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成就一番事業,需要自己動手提議和開展一些社會學術活動,例如組織學術講座、開辦行業培訓班、在大學裡開設課程。這些社會活動都需要依靠聯繫相關人員、單位或行業社團才能開展得起來。…

學術出版上,資料檢查和資料共用兩個概念有什麼不同?

在帶有互聯網數位化技術深刻烙印的資訊時代,學術出版業正在經歷兩個重要的運動,一個稱為開放獲取(Open Access,簡稱OA),另一個稱為資料共用(Data Sharing)。瞭解這兩個運動的原因和關係,對於廣大科研人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系統工程的觀點來講,一個產品或事物通常可以用品質和成本衡量其屬性。例如,發動機產品包括四大屬性,分別是性能、耐久性、封裝性、成本。前三個屬性綜合起來即構成品質。成本加上利潤就構成價格。縱觀學術出版這一事物,它的所有運動其實也都是圍繞品質和價格這兩個元素進行的。運動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它只是代表一種時代聲音或潮流。正確辨析學術出版運動中的正確因素和錯誤,瞭解它們的來龍去脈,是每個科研人員應當具備的能力。 當出版行業產生了壟斷集團和價格暴漲現象後,就爆發了開放獲取運動,即期刊訂閱用戶由於不滿訂閱價格的持續巨幅增長和出版商利潤的暴增而奮起反抗,以拒絕繳費訂閱的方式抗議,並宣導期刊免費向公眾開放。這一行為造成出版商從訂閱用戶那裡收不到錢,轉而向作者收取OA期刊的昂貴版面費(或稱論文處理費),給廣大論文作者造成了不公平的境遇。 當學術出版中頻繁出現資料造假或無法實現可再現性時,為了增強出版品質,期刊要求作者補充資料和方法資訊,以便讓同行評議審稿人和讀者檢查監督,這稱為資料檢查(Data Checking)運動。遺憾的是,作為期刊品質控制的資料檢查運動莫名其妙地被資料共用運動所混淆,以至於目前所謂的“資料共用”其實包含兩方面含義:資料檢查,資料共用。實際上,這兩方面的目的截然不同,應當視為兩個不同的運動。 資料檢查運動的目的是為了便於審稿人檢查資料而防止資料造假,以及便於讀者找到充足的資料和方法資訊而能夠重現論文的結果和結論。由於資料檢查運動的目的是提高期刊論文品質,期刊有權強制性要求作者上傳提供充足的資料備查。多數作者也對這一合理要求表示理解並能夠予以配合。至於備查的資料格式和說明,如果在論文裡面已經標記注釋清楚,對於作者來講並不是很大的資料管理負擔,例如期刊要求作者上傳全部圖表對應的Excel格式的資料。有證據表明,帶有資料檢查要求的論文比沒有這種要求的論文能夠獲得更多的被引用次數,原因大概是由於人們認為經過補充資料檢查的論文更加可信。 資料共用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把論文中沒有發表的資料拿出來給別人用,以便全世界不再為相同或相似的科研專案支付經費而節省資金,或者以便讓別人有機會做出自己尚未做出或沒有能力做出的科研結論。資料共用運動的這兩個目的在正當性上是非常有爭議的。而且,在不談資料共用報酬或回報的情況下奢談這兩個目的,就是在假設每個人都具備非常崇高的覺悟和全世界沒有科研競爭的壓力。因此,目前的資料共用運動基本上就是一個無法實現的、脫離實際的、烏托邦式的狂想。 下面仔細分析資料共用運動的這兩個目的。在全球範圍內為了實現科研經費節約而共用資料,其主要論據是“所有納稅人有權利使用當初用納稅人的錢資助產生的科研資料”。申請科研經費的目的是為了創造資料。對於公共基金資助的科研專案,杜絕科研經費重複使用和浪費當然是一個美好的想法。但是,要想實現它,需要以下四個機制予以保障,才能讓人敢用、能用、自覺用、用得起。 共用的資料必須具有防偽造篡改的協力廠商監督認證資質,以便所有人都能夠放心使用而不會無辜背負學術造假的惡名。 共用的資料必須具有標準完整的說明,包括試驗方法、材料、設備、流程、輸入和輸出的參數數值、假設條件等,以便所有人都能夠像資料產生者那樣準確無誤地使用資料。這要求共用資料的提供者必須具有源動力、自覺性和紀律性以及可遵循的標準化流程。源動力和自覺性來自共用資料後能夠獲得報酬、作者署名或致謝。紀律性來自科研專案驗收時對共用資料的檢查機制。 需要建立一個全球化檢索系統,查找經費申請人所申請的科研專案是否過去已經被別人發佈過共用資料。發佈過的就不予經費支持。這就好比論文查重,能夠防止用過和沒用過共用資料的人去申請重複的科研經費。 消除資料共用的儲存成本。將資料(尤其是大規模原始資料)儲存在公開資料庫的費用可能很高。在版面費高居不下的今天,向作者身上強加資料共用儲存費用,無疑是雪上加霜和不道德的。有人提出作者通過貢獻共用資料來換取版面費的豁免。但是,有些期刊沒有版面費,而有版面費的期刊從賺取版面費改為售賣資料,會在期刊、作者、讀者之間形成一個新的複雜收費——共用資料使用費。 由此可見,這四個機制目前在國內外是完全缺失的,而且構造的難度極大。因此,與其總是呐喊空談資料共用,不如腳踏實地多談一些如何逐步建立這四個保障機制。上述分析是針對公共基金資助的科研專案的資料共用。對於私有資金(例如企業資金)支持的科研項目和政府的機密專案,當然不能實現資料共用,而必須強調資料保密。…

你發過視頻論文嗎?除了視頻摘要以外,學術視頻還可以做什麼?

隨著互聯網數位化出版技術的發展,傳統紙質學術論文的資訊表達程度獲得了極大提升,從過去的“文字加圖片”向補充學術視頻的增強化方向發展。同時,隨著期刊和科研人員對文獻被引用次數、學術影響力、資料可再現性的不懈追求,期刊對學術論文視覺化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具體主要體現在圖文摘要(graphical abstract)和視頻摘要(video abstract)上。學術視頻作為一種新鮮事物,其發展趨勢和需求狀況究竟如何,是廣大科研人員關注的。 增強出版(enhanced publication)的概念是指使用互聯網數位化技術將過去不能用紙質媒體表達的資訊用電子版方式增強補充地表達出來,而且不破壞原有的傳統學術出版格式。具體來講,增強出版主要包括使用補充的共用資料、可放大觀看的圖片、音訊、視訊等方式將學術論文的內容予以展示,並可配以專家訪談點評等評價傳播方式。增強出版無論從期刊角度還是作者角度,都是一把雙刃劍,即它在提升傳統的學術出版習慣的同時,一方面依靠數位化新技術為學術出版內容賦予必要的、有用的新功能,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期刊編輯和作者的工作負擔。這些新功能和新負擔都源自“市場的”需求和學術出版所面臨的歷史積累問題。它們也是提高學術出版品質的動力。仔細分析這些需求和歷史積累問題能夠幫助理解增強出版和學術視頻發展的源動力。 作為科技期刊實現增強出版的重要手段,學術視頻包括以下三類。第一類學術視頻是視頻摘要,將文字摘要和圖文摘要配上音訊、動畫或視訊畫面,實現更好的導讀功能。視頻摘要的必要性源自某些讀者的一種自然感受——即讀文字不如看圖片輕鬆,而看圖片不如看視頻輕鬆。這種感受更多地是從讀者閱讀的舒適度方面考慮的,與學術文獻的嚴肅性和精煉性或許存在衝突。這也是為什麼輕鬆活潑或格式比較隨意的視頻摘要尚未被廣大學術期刊認可的原因之一。 第二類學術視頻是視頻型論文,即整篇論文以視頻方式為主、以文字和圖表方式為輔進行展示。視頻論文的強需求源自許多學科在內容表達方面嚴重受限於靜止的文字和插圖,從而必須使用連續運動的視頻畫面並有時配之以音訊才能闡述清楚。實際上,幾乎每個學科都有這種強需求,尤以醫學、生物、機械工程等學科為典型。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大量的實驗方法和手術技術需要用視頻展示才能描述清楚,或者才能確保科研成果的可再現性而能夠讓同行複製出來。科研成果的可再現性對於防止學術造假非常重要,是學術出版領域的一個“老大難”歷史積累問題。在機械工程研究中,大量的機器構造和運動原理需要用視頻展示才能便於理解。在這些領域,真可謂“一張圖片勝過千言萬語,一分鐘視頻勝過千百張圖片”。實際上,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在過去的論文中為了用幾十張靜態圖片描述清楚一連串實驗方法和機器運動而被迫採用佔據幾頁紙巨額篇幅的尷尬。毋庸置疑,連最保守和最古板的維護“學術文字嚴肅性、正統性和精煉性”的人也無法否認這種學術視頻在審稿過程中和發表時的強烈必要性和強大功能。 第三類學術視頻是專家訪談或科普教學型影片。這類視頻已經超出了學術論文本身內容的發表範疇,屬於發表後同行評議、論文內容推廣介紹、科普、教學等範疇,不屬於論文作者需要投稿製作的內容。 通常所說的學術視頻是指視頻摘要和視頻論文。圖文摘要已經被很多作者和期刊廣泛接受,通常在必要性上不存在爭議。有些期刊也因此強制性要求作者提供圖文摘要。對於作者而言,由於圖文摘要是學術海報的精煉版,而學術海報無論如何也是經常需要製作的,因此在投稿時通常不存在強烈的抵觸情緒和負擔感。雖然視頻摘要在概念上看似只是圖文摘要的進一步延伸,但是無論從必要性和可操作性上都存在巨大障礙和天壤之別。首先,作者關心的是自己的論文能否被容易發現、讀者是否喜歡讀全文、是否具有較高的被引用次數,使用長達1分鐘或幾分鐘的視頻摘要能否有效説明實現這三個目的,很多作者是存疑的。其次,如果視頻做得不好,實際上會對論文起副作用,引起讀者反感或質疑,還不如藏拙不做,因為視頻製作無論從畫面構思、音訊品質、中英文發音和克服口音、作者形象等方面都具有專業化難度,不是普通作者能夠輕易完成的,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學習視頻製作技術。 視頻論文是將整篇論文的各個部分以視頻的方式展示,這對於某些必須用視頻才能說清楚內容的學科是必要的。但是,以視頻的視覺化優勢為理由將學術論文“娛樂化”和去嚴肅性,在學術界勢必受到長期持續的抵制和反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Moshe Pritsker博士在十幾年前首先提出視頻論文的概念,並于博士畢業後在2006年創建了全球首個視頻型同行評議科技期刊JoVE(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該期刊目前被SCI資料庫收錄,屬於JCR分區Q3、影響因子為1.424,在大類和小類上均屬於綜合性期刊(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該期刊致力於利用視頻方式展現生物學、醫學、化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過程和成果,解決“人們疑惑到底是怎麼做的實驗”這種問題。每篇論文的視頻大約10分鐘,視頻下配有文字講解,讀者可以免費觀看2分鐘。該期刊的投稿費用昂貴。如果作者請期刊説明製作視頻,費用則更高。其他學術視頻型科技期刊包括Springer的VJEP(Video…

研究人員需要知道的文獻計量學

文獻計量學(bibliometrics)是文獻學情報學與數學、統計學等相互交叉和結合而產生的邊緣學科,也是資訊科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對學術文獻的數量、引用次數、相關性等指標進行定量分析。初看起來,文獻計量學分析似乎只是圖書館人員、科技資訊人員或科研管理人員的工作。實際上,文獻計量學作為學術素養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各個學科領域的每個專業技術人員都應當熟悉和運用的。而且,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從“發表後同行評議”的角度對文獻計量學指標進行補充。另外,文獻計量學作為能夠規劃學科發展的強大工具,是研究人員尤其是系統設計人員應當擅長使用的。本文簡述文獻計量學在專業技術人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情報工作在任何領域均歷來被各級首長高度重視。在軍事領域,偵查情報工作與作戰參謀和訓練業務一樣,在司令部建設中極為重要。在科研領域,情報工作不僅能夠幫助規劃科研方向,而且能夠幫助判定科研工作績效。各領域專業技術人員應當熟悉和善於運用文獻計量學,原因有三。第一,關於論著的文獻計量學數量指標和品質指標通常被各單位從學校到個人逐級分解後用於業績考核。因此,研究人員必須在開展工作和發表論著之前就熟知單位的考核要求。第二,文獻計量學能夠分析揭示每個專業方向的文獻數量、影響因子、資助資金來源、文獻引用次數、作者合作強度、國際合作廣度、機構排名、聚焦熱點和高被引論文等,產生“知識地圖”,發現科研空白。這一點對於從事學科規劃的系統設計人員尤為重要。第三,文獻計量學用於學術評價的數量和被引次數等指標飽受質疑和詬病,急需引入發表後同行評議機制予以補充完善。 在對個人、單位和國家的科研能力評價方面,可以選擇的指標有很多,比如科研經費、專案結案成果、獲獎科研成果、學術論文、學術著作、發明專利、研究人員情況、專案進展情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可以分別賦予不同的權重。其中,文獻計量學指標,特別是關於學術論文數量和品質的評價指標佔據主導性地位,包括論文和專利的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基金論文比、期刊影響因子、H指數等。 被引次數是反映論文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它是衡量一個學者或科研機構被同行認可的標誌之一,也反映某個研究方向的活躍程度。研究人員發表的學術論文的影響力體現在同行關注程度上,而研究成果被同行在論文中引用是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被他人引用的次數越多,說明受到的關注就越多,影響範圍就越大。這就是被引次數通常能夠說明論著的學術水準或品質的原因。文獻計量學在科技實力評估中的作用集中體現在使用《科學引文索引》(SCI)和《期刊引證報告》(JCR)進行引文分析的實踐,它奠定了文獻計量學在科技評估特別是科技論文和期刊評估中的重要地位,為各國學者和單位普遍認同。可以說,沒有SCI,就沒有文獻計量學的實際運用和發展。重視科技情報工作,就要推崇文獻計量學。推崇文獻計量學,就要尊重SCI。這些都是一脈相承的關係。 文獻計量學分析包括數量分析、引文分析、相關性分析(又稱選擇因子分析或同行評議分析)。這裡的相關性不是指數量分析和引文分析中的各種資料關聯,而是特指基於同行評議的專業內容相關性或優劣性的評分。所有這些分析都能夠按照作者個人、機構單位、國家地區、期刊種類、科研方向等進行歸類分析。這些分析能夠由科技情報人員完成,也可以由專業技術人員完成。但是,數量分析和引文分析其實並不能完整回答應當如何建設一個學科的問題,因為建設規劃一個學科並不能根據文獻計量學統計出來的所謂“熱點”和某個方向的高數量文獻去盲目跟風。在對學科方向進行規劃細分並評價學科熱點或專業內容相關性時,這種分析通常需要由專業技術人員完成,因為只有他們才知道應當如何細分方向和如何給專業相關性打分。 例如,在發動機系統設計領域,可以將發動機文獻分為三類:核心文獻(即系統設計領域本身的論文和著作)、重要支援文獻(即其他領域內的對系統設計領域的建設有顯著幫助的論文和著作)、一般支援文獻(即其他領域內與系統設計領域的建設有關但是卻品質較差的或者沒有顯著幫助的論文和著作)。可以定義一個文獻選擇因子,作為核心文獻和重要支持文獻的數量總和與發動機全部三類文獻數量總和之比值。很明顯,只有專業技術人員才有資格在閱讀了每篇論文後確定某個科研方向的文獻選擇因子。確定文獻選擇因子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發表後同行評議的過程,根據不同的目的確定不同的選擇因子,例如系統設計相關性選擇因子或文獻優劣選擇因子。 因此,如果說論著數量和引用次數是文獻計量學在文獻學領域自帶的經典評價指標,那麼文獻選擇因子就是各學科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經過發表後同行評議而能夠貢獻的一個新指標。這種相關性分析實踐將極大促進文獻學與各專業技術領域之間的滲透和融合,為文獻計量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當然,文獻選擇因子由於帶有同行評議的主觀判定色彩,因子取值不會像數量分析和引文分析那麼客觀固定。實際上,在文獻計量學領域開展以同行評議為實質的相關性分析(選擇因子分析),也符合必須將論著數量和引用次數與同行評議相結合的學術評價體系改革的呼聲。 綜上所述,專業技術人員應當熟悉文獻計量學的各種指標,並以同行評議的視角在相關性分析方面大力介入和發展文獻計量學,並從文獻學的角度系統地策劃和發展自己的專業學科領域。  

英論閣與慈濟、三總、北科大合辦論文寫作和投稿工作坊,協助學者克服投稿過程中的挑戰

英論閣與國內三所著名院校——花蓮慈濟醫院、三軍總醫院和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合作,於4月26日和4月27日舉辦了三場論文寫作和投稿的工作坊,目的是簡化學者的出版之旅,探討論文投稿的技巧和挑戰。與會者學習到如何識別理想的目標期刊,撰寫符合投稿要求的稿件,以及遵循出版道德指南等。講師張家寧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建議。 在第一天的工作坊上,張教授詳細介紹了論文寫作和投稿的流程,從計劃和策略、獲取資源和合作者、按計劃精心進行研究、規劃發現,到傳達發現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解析。張教授強調了建立堅實研究基礎的重要性,避免人們對自己的研究問題新穎性的批評和懷疑,此外還強調了數據分析處理的重要性。並提供了許多學生實例,介紹了如何撰寫符合投稿要求的稿件,以及如何遵循出版道德指南。 在第二天的工作坊上,張教授深入分析了掠奪性期刊的特點和危害,透露這些期刊經常模仿頂級期刊的名稱,並加入微小的變化,比如將“and”替換為“&”等。此外,這些期刊還經常虛假地將著名研究人員和編輯列為編輯委員會成員。與會者還提出了各種問題,例如如何提高投稿成功率和如何處理被拒絕的情況。張教授建議參加者在投稿前仔細閱讀期刊的要求,而且建議如果曾經在欲投稿的期刊上發表,可以在投稿時提及,這有助於接受的機會。 講師張家寧教授是傑出的整形醫師,擁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在其專業領域中貢獻卓著,已發表60多篇同行評審的論文,並獲得同行的廣泛認可。張教授目前擔任南京明基醫院BenQ醫療中心整形外科學術主任,還積極參與學術社群,擔任多家知名期刊的編輯委員會成員,並參與多個研究專案。研究興趣涵蓋廣泛的主題,包括整形外科手術的手術技巧、手術後恢復和再造、細胞和基因治療、再生醫學和組織工程等。 英論閣的使命是幫助非英語母語的研究人員克服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透過這三場工作坊,我們希望提供有價值的實用資訊,協助學者們克服投稿過程中的種種挑戰,以使研究成果能夠被更多人閱讀和認可。

試驗研究設計的三種類型和十大誤區

在科研方法中,系統論及系統工程、試驗設計及優化、可靠性工程是三大通用基礎。系統論及系統工程是以系統集成為目的,研究影響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試驗設計及優化是研究控制因子(引數)與回應(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和尋優方法。可靠性工程是使用設計和維修等手段使產品的均值和偏差在概率統計分佈上合理並滿足可靠度要求。試驗研究設計(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簡稱ERD)是指試驗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簡稱ER)的設計方法,在廣義上屬於試驗設計(Design of Experiments,簡稱DoE)的一部分,在狹義上專指安排研究對象和揭示因果關係或對比關係的試驗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research)並不等同於試驗(experiment)。研究包括兩種手段,即試驗(例如找出陽光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和推論(deduction,例如畢氏定理的推導)。試驗研究是相對於推論研究而言。收集試驗資料的方法包括測量(measurement)、測試(testing)、模擬(simulation)、計算(computation)、調查問卷(survey)等。試驗需要具有變數(variable)和環境(setting)這兩個要素。變數包括因子(factor)和回應(response),而因子可以分為控制因子(control factor)和雜訊因子(noise factor),或者分為具有顯著影響的因子(significant factor)和無關的因子(extraneous factor)。環境指試驗涉及的硬體設備、軟體控制條件、試樣(或受試者,統稱研究對象)。 改變控制因子的取值,觀察研究物件的回應變化,從而得出對比性(如果有對照組)或非對比性(如果沒有對照組)的因果關係檢驗結論並驗證假說(hypothesis),是試驗研究區別於非試驗研究(即推論研究)的首要本質特徵。試驗研究的第二個特徵是由於依賴對因子的控制,從而容易發生人為錯誤,例如控制因子選擇錯誤、無關因子控制錯誤、雜訊因子分析錯誤。試驗研究在因子和回應上的錯誤會導致因果關係的邏輯推理錯誤和試驗結論無效。 試驗研究聚焦於因子對回應的影響,廣泛應用於社會科學、心理學、教育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醫學等幾乎所有學科領域。一個比較簡單的試驗研究例子是取同一種植物的兩個樣本,將其中一個暴露在陽光下(稱為樣本A),而另一個遠離陽光(稱為樣本B)。在相同的澆水等培育條件下,如果當研究結束時,我們發現樣本A持續生長而樣本B死亡,那麼可以得出結論:陽光有助於該植物的生長。在人類行為學領域,社會學家主要使用試驗方法測試人類行為。例如,隨機選擇兩個人成為社會互動研究的對象,將其中一個人放入一個房間讓其在一年內不與任何人交往,而將另一個人安排在有幾個人居住或工作的房間內,享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在實驗結束時,社會學家會發現這兩個人的行為有所不同。 在試驗設計(DoE)中,有幾個不同的領域聚焦於不同的內容。試驗研究設計(ERD)聚焦於研究物件的安排方法。全析因設計(full factorial…

大學學位論文的寫作方法

大學學位是高等教育的第一個階段,也是為後續研究生教育或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的重要階段。由於大學學位論文不涉及很強的原創性要求,雖然網路上有不少介紹大學學位論文寫法的文章,討論這個問題的書籍並不太多。對於大學生和指導大學生畢業論文的教師來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本文針對大學學位論文的內容和格式要求進行簡要介紹。 大學學位論文的品質要求體現在指導教師和評閱教師的評閱意見書中,具體針對開題報告、設計或研究內容、外文資料和譯文、工作量、工作態度、設計或論文品質、創新性、應用性、論文寫作、文本規範、存在的不足、綜合評價等方面給出評閱意見。在論文答辯委員會的評審分數中,各校對各部分所占比例的規定有所不同。例如,有些高校規定開題報告占5%,指導教師評分占25%,評閱教師評分占20%,答辯委員會評分占50%,論文總成績合計滿分比例為100%。 大學學位論文或畢業設計的類型分為設計類、論文類、軟體類。在設計類中,學生必須獨立完成一定數量的設計圖,撰寫一篇大約15000字以上的設計說明書,而且工程設計類圖紙折合成零號圖紙不能少於3張。在論文類中,學生必須獨立完成一項研究或實驗,撰寫一篇大約15000字以上的論文。在軟體類中,學生必須獨立完成一個軟體或一個較大的軟體模組的設計,並撰寫一篇大約15000字以上的設計說明書。 大學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的存檔資料包括任務書、開題報告、畢業論文(設計)、外文資料、中文譯文、過程指導記錄表、中期檢查記錄表、指導教師評閱書、評閱教師評閱書、答辯記錄書,以及圖紙、實驗報告、計算程式或軟體等。 大學畢業論文的任務書包括選題依據(包括工作基礎、研究條件、應用環境、工作目的)、參考文獻、研究內容和指標要求。開題報告要求不少於大約2000字,內容包括課題的來源及意義、國內外發展狀況、研究目的、內容、方法、計算或實驗條件、可行性分析、進度安排、主要參考文獻等。 大學畢業論文在內容結構上包括封面、獨創性聲明、中英文摘要及關鍵字、目錄、正文、參考文獻、附錄、致謝。論文應當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對同行專業人員已熟知的常識性內容,儘量減少敘述;對非公知性術語,需解釋清楚。中文摘要一般為300~400字,簡要介紹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關鍵字一般為3~8個。目錄應列至第三級標題,即包含章標題(一級標題,形如1)、節標題(二級標題,形如1.1)、子節標題(三級標題,形如1.1.1)。正文包括背景、目的、國內外研究現狀、理論分析、計算方法、實驗裝置、測試方法、結果分析與討論、結論、意義和展望等。在正文中,如果有個別名詞或情況需要解釋時,可使用註腳添加注釋說明,即在文中使用阿拉伯數字編號和上標註腳的模式。參考文獻只應列出作者直接閱讀過且在正文中被引用過的文獻資料,而本專業的教科書一般不能作為參考文獻。參考文獻一般不應少於15篇,並妥當開列和引用。參考文獻可以採用順序編碼制,也可以採用著者-出版年制,但全文必須統一。附錄包括正文中不便列出的冗長公式推導、符號和縮略語說明、計算程式碼等。 成功撰寫大學學位論文離不開在大學學習期間的論文寫作訓練或學術素養教育。很多大學(尤其是國外的大學)的大學課程要求學生撰寫課程論文(essay或term paper),使得課程的學習過程也融入了學術寫作訓練。有些學校在大學第一、二學年開設寫作介紹和寫作實踐之類的課程,並在第三、四學年開設專業寫作課程,進行開題、撰寫、修改專業期刊論文等訓練。國內很多學校是在研究生階段開設專業期刊論文的寫作訓練課程。大學學位論文雖然不要求具備很高的原創性,但是作為學術論文的一種,同樣需要具備創新性、科學性、完整性,並且需要得到正規學術寫作訓練課程的支持。  

碩士學位論文的寫作方法

大學的三大使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其核心是人才培養。對於碩士研究生和未經正規訓練的碩士研究生導師來講,碩士學位論文的寫作方法是門必修課。本文簡述碩士學位論文在內容和形式方面的注意事項。 一篇規範的學位論文應當包括以下內容:封面(含標題、院系、專業、研究方向、作者姓名、導師姓名等),版權聲明,學位論文獨創性及使用授權聲明,中英文摘要(各校字數規定不同),關鍵字(3~8個),目錄,圖表清單,縮略語表,引言(含文獻綜述),正文(含材料和方法、結果、討論),結論,參考文獻,致謝(後記),研究生在校期間的科研成果(包括公開發表的論文或專著、經正式鑒定的科研成果、SCI和EI收錄情況等)。 在內容方面,學士學位論文應能表明作者已經較好掌握了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具體來講,學士論文要求學生運用本科專業知識解決學科內的簡單問題,可以重複或綜合前人的工作,但要求具有一定的創見性。文科學士論文的篇幅通常要求在8000中文字以上。理工科論文要求在6000中文字以上。 碩士學位論文應能表明作者已經掌握了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並對研究課題具有新的見解,並具有從事科研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具體來講,碩士論文要求學生能夠對本專業的疑難問題提出獨立的新見解。科學碩士的學位論文字數通常要求3~4萬漢字。專業學位的碩士論文字數要求在2萬中文字以上。 博士論文應能表明作者已經掌握了本學科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並具有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了創造性的成果。具體來講,博士論文要求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並能夠以創造性成果對學科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博士論文的篇幅通常要求至少7萬漢字,一般為10~20萬漢字,篇幅的規模相當於學術專著。 仔細對比這三級學位論文的不同要求,可以發現碩士論文雖然要求在專業技術工作內容上具有系統性和新見解,但原創性和深廣性的要求並不很強,對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要求也不高。碩士學位論文的撰寫步驟大體包括以下六步:(1)提出問題;(2)文獻綜述;(3)確定研究框架或提綱;(4)選擇研究方法;(5)收集和分析資料;(6)做出結論。根據這些步驟,如果說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和寫作是在導師的粗放指導下基本上獨立完成的,那麼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入門、科研和寫作就是在導師的詳細培訓下一步步手把手地教出來的。 關於引言部分,為了證明學生確實已經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學位論文有必要給出關於歷史回顧和前人工作的綜合評述,並單獨成章。這就是為什麼很多高水準的學位論文的引言章節比期刊論文更適合作為學科入門教材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學位論文的讀者是相關專業人員,由於不是給外專業人士看的,因此對本專業的名詞術語不必解釋。外專業人員如果想學習名詞術語,需要去看教科書,而非論文或專著。 致謝部分應當包括:資助基金或企業,協助完成研究工作或提供便利條件的組織或個人,對研究工作提出建議或提供幫助但還不夠作者資格的人,關於圖表和文獻給予轉載或引用權的版權擁有者。 附錄不是學位論文的必需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內容:(1)比正文更為詳盡的材料和方法,但不適合進入正文的內容;(2)排入正文後篇幅過大的結果;(3)重要的原始資料、數學推導過程、計算程式碼、框圖等。 綜上所述,碩士研究生論文與專業課程相結合,組成在專門技術領域內深度和廣度均適中的訓練模式。碩士學位論文在原創性內容的深廣度上需要明顯高於大學論文,但應當明顯低於博士論文。導師對研究內容難度的把握很重要。雖然碩士學位論文的內容能夠發表在期刊上,但是需要注意不應當將碩士論文寫成博士論文的難度。

論文引用次數的影響因素深度解析

在當今這個“以引用次數論英雄”的學術評價體系中,廣大科研人員高度關心自己的論著的引用次數。在論文和著作的引用上存在哪些誤區,如何能夠提高引用次數,是本文簡要討論的內容。 學術機構在人員聘任和科研經費資助評審中,日益注重學術研究的影響力,要求科研人員證明自己工作的作用。最廣為人知的評價學術影響力的三種方法是期刊影響因數、論著引用次數、學術委員會等小同行評議。學術評價體系所要追求的效果是論著經受過嚴格的同行評議,並且在發表後能夠受到同行的關注。那麼,在未經同行評議的期刊或出版社發表的論著或發表後沒有被同行引用的論著顯然通常被認為是沒有學術價值的。當然,歷史上也有一些珍寶級的論文在發表後長期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這只能說明這種論文的作者具有超越時代的遠見卓識,從而只能被後世的人們所發現和景仰。例如,1934年1月,文獻計量學家布拉德福發表了“專門學科的情報源”這篇在文獻計量學領域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著名論文。文中首次闡述了科學文獻的分散定律,即著名的布拉德福定律。但是,這篇論文在發表後長期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反過來看,在經過嚴格的同行評議的高影響因子期刊發表的論文或發表後被同行大量引用的論著就肯定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嗎?其實亦不儘然。 期刊影響因子簡單來說就是某一期刊的全部論文在某一時段內(例如兩年)被引用次數的總和除以發表的論文的篇數,即篇均被引用次數。一般來講,影響因子越高,對於原創性要求等同行評議審稿標準就越高,論文也越難發表。這就是期刊影響因子較高通常被視為論文水準較高的原因。實際上,期刊影響因子並不能代表單獨某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因此,期刊影響因子並不能反映具體某篇論文受到同行關注的程度。 雖然論著的引用次數比期刊影響因子更能直接反映某篇作品的被引用次數,但是引用次數並不能代表同行評議的審稿嚴格程度,只是反映出作品受到他人出於“某種原因”的關注。因此,被引用次數的多少也並不等同於論文品質的高低。這就是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的論文並不總是能夠獲得較高次數的引用,而且很難透過文獻計量學的方法預測誰能獲得諾貝爾獎。 那麼,論文的引用次數究竟多少才算多?據統計,在包括SCI在內的Web of Science資料庫中,引用次數超過1000次的論文不到0.03%。有的學科的論文的零被引用率大約是8%到30%,即某學科或某期刊的全部論文中有8%到30%的論文從來沒有被引用過。顯然,各學科或期刊的零被引用率的浮動範圍很大,不能一概而論。論文在發表當年被引用的次數如果超過1或2次,就算不錯的了。 在論文的多名作者中,每個作者都能在學術能力評價中宣稱擁有相同的被引用次數嗎?換言之,如果一篇論文有10個作者,這篇論文被引用了100次,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和排名第十位元的非通訊作者都能宣稱每人均擁有100次被引次數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但是,在目前的比較粗糙的學術評價體系中,在計算被引用次數和H指數時,很多單位尚未對作者排名和權重予以區分。這極大損害了作為作品主要完成人的第一作者的利益和作為作品負責人的通訊作者的利益,而且錯誤地獎勵了那些排名靠後甚至掛名的作者和沒有較大貢獻的作者。為了解決引用次數統計中的這種泡沫問題,天津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的張春霆院士創造了一種根據作者排序計算帶權重的引用次數的方法。在他的方法中,一名作者的帶權引用次數是論文的引用次數乘以作者的權重係數。作者的權重係數可以按照以下兩種原則計算。當按照榮譽三分原則計算時,將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的權重係數均設置為1,而其他作者的權重係數的總和為1。當按照線性原則計算時,除了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外,其餘作者的權重係數按照作者排序以等差級數遞減。這種方法顯然比不論青紅皂白將所有作者都賦予相同的引用次數的做法合理很多。 有人可能還會問,論文被人引用的原因都有哪些?透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們也可以看到提高論文引用次數的方法。引用分為自引和他引。自引是論文的作者引用自己的作品。自引能夠維護學術研究的系統性和連續性,增加科研結果的可信度和深廣度,無可非議,只是需要注意在自引時應當有充分的理由。他引的理由通常包括以下四個。 第一,透過文獻綜述來介紹背景或湊足同行評議要求的參考文獻數量。在論文的引言部分草率引用他人工作來介紹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是青年學生常犯的錯誤,也是很多低水準論文被人大量濫引的原因。導師推薦高水準文獻能夠避免學生濫引。科研人員應當珍惜引用文獻的權利,慎重切題引用,不隨便給其他作者增加引用次數和榮譽。另外,有的科研人員沒有付費的文獻檢索途徑,只能從免費的開放獲取(Open Access)期刊上查找文獻。因此,在開放獲取期刊上發表論文,能夠增加他引次數。但是,很多開放獲取期刊是徵收高額版面費的。從作者希望增加他引次數的角度來看,應當使自己的論文顯得比較系統和全面,具有經典的入門學習價值,或者符合科研熱點。開闢有研究潛力的新方向和提出能夠被人廣泛使用的新方法的開創性論文毫無疑問能夠吸引較多的他引次數。撰寫綜述型論文也能夠增加他引次數。但是,科研人員通常應當在發表了一定數量的原創型論文而奠定了自己的學術地位後,再大量撰寫綜述型論文,否則會被人認為水準不高,權威性會受到質疑。 第二,在結果和討論部分引用文獻進行對比。這種引用通常具有很強的課題針對性。要想增加他引次數,必須做後繼有人的工作,讓後來的研究者沿著自己的工作繼續深耕和對比。寫好論文的標題、摘要和關鍵字,能夠有效增加自己的論文被同行發現、對比和引用的機會。 第三,引用他人論文的結果或結論,為自己的論點提供依據。要想增加這方面的他引次數,必須使自己的論文在完整性(深廣性)上比較出色,並得出比較經典的結論,使後人能夠反復借用。如果為了增加論文數量而將一篇論文拆分成幾篇內容較少的論文發表,可能會降低總的他引次數而得不償失。 第四,闡述別人的錯誤或比較平庸的結果,用來強調自己的研究結果的重要性。對於被引用的作者來講,這種引用屬於被別人批評的負面引用。這種負面引用的次數較多,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綜上所述,避免零引用和追求較高的他引次數是提高學術影響力的正確努力方向。但是也需要記住,他引次數受許多因素影響,包括期刊的影響因子、專業領域、論文篇幅、論文性質(原創型論文或綜述型論文)、參考文獻數量、論文發表時間等。論文的他引次數過低或甚至為零,說明論文的品質可能太低,達不到值得被引用的標準,或者科研方向太冷門,研究的人太少。…

博士學位論文寫作的八大誤區

獲得博士學位是人生發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博士學位也是任職高校、研究所、大公司產品研發中心等單位的必需資格。很多學術名家在年輕時期的博士論文都成為他們所在學科的開山之作。博士論文不僅具有學術訓練意義,而且是對學科發展做出原創性重大貢獻的成果總結。博士論文與期刊論文在內容範圍和格式上均有所不同。本文簡述博士學位論文在內容和形式方面的注意事項,以及博士生訓練中的八大誤區。 博士生的第一個誤區是認為兩個碩士學位等於一個博士學位。雖然在學制上四年博士比兩年碩士只增加一倍,發表的期刊論文數量可能也只增加一倍,但是博士論文在學術價值、原創性和深廣性上比碩士論文增加的倍數遠不止一倍,因為博士研究與碩士研究的性質完全不同。打個比方,碩士生的科研就好比是學習打一隻奔跑的兔子,導師告訴學生兔子在哪裡,並教給學生瞄準和射殺兔子的本領;博士生的科研則好比是學習打一隻看不見的活獅子,導師確定這只獅子是存在的但是並不知道其確切位置,需要學生先自己將這只獅子找到,再獨立發明一種必要的新方法捕獲獅子。 博士生的第二個誤區是認為好的科研能夠自然造就好的寫作。科研能力與寫作能力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能力。儘管好的科研發現能夠增加論文的含金量,但並不能保證論文在結構和語言上是合格的。博士生作為獨立科研人員,也有責任成為學術寫作專家。寫作行為是思考行為的必要延伸。 博士生的第三個誤區是好的文筆能夠自然造就好的邏輯。正如文法給人們提供了運用語言的規則一樣,邏輯給人們提供了思維的規則。概念明確、判斷恰當,推理富有邏輯性、論證富有說服力,這是對學術論文從邏輯學角度觀察的基本要求。邏輯學作為哲學的一部分,一直是廣大科研人員所欠缺的訓練內容。邏輯思維過程包括形成概念的過程、運用概念構成判斷的過程、運用各種推理形式從已知判斷推出新的判斷的過程,而且包括綜合運用各種推理形式和邏輯規律提出和驗證假說以及進行邏輯論證的過程。雖然人們很多時候能夠根據中小學時代學到的簡單自發的邏輯思維做到在佈局某篇時條理清楚,但是如果出現嚴重的邏輯混亂、條理不清、概念模糊、因果倒置、推理錯誤、論據缺乏等問題,就有必要接受正規的邏輯學訓練,掌握關於概念、判斷、推理、假說、論證、邏輯規律的基本知識,並在邏輯理論指導下產生自覺的邏輯思維。邏輯學訓練能夠幫助科研人員準確表達思想,嚴密進行論證,識別謬誤和詭辯。正如所有理工科人員都應當接受一些系統工程、可靠性工程、試驗設計及優化這三大通用基礎訓練一樣,所有學術作者都應當接受一些邏輯學訓練。 博士生的第四個誤區是分不清兩種博士學位論文體例之間的區別。第一種博士論文稱為非文集式論文,又稱“大部頭”論文,是採用一系列內容結合緊密的章論述一個主題。第二種博士論文稱為文集式論文,是將幾篇能夠獨立發表為期刊論文的具有一定關聯的內容彙集起來。 博士生的第五個誤區是將博士論文寫成文獻綜述或教科書。博士學位論文需要有文獻綜述部分,但不能過度或寫成教科書。光靠文獻綜述和教科書式的寫作,無法滿足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的原創性要求。有些博士生由於花費了太多時間閱讀文獻,捨不得刪減文獻綜述。雖然文獻綜述能夠體現學習工作量,但是過多的文獻綜述會讓大量隻關心原創性內容的讀者失去耐心。 博士生的第六個誤區是使用錯誤的緊縮模式撰寫學位論文。論文的核心部分是原創性部分,它揭示新事實的發現或展示獨立判斷能力的運用。其餘部分稱為非核心部分,包括導入內容和匯出內容。導入內容是指為了讓核心內容容易理解而增加的鋪墊內容,包括文獻綜述。由於很多讀者喜歡快速翻過導入內容而直奔核心部分,導入內容不宜過多。匯出內容是指在論文末尾對研究發現進行綜合性概括重述以及對研究成果進行展望的部分。一般來講,導入內容最多只能佔據兩章篇幅,核心內容應佔據五章,匯出內容佔據一章。由於核心內容是體現作者作為原創性角色的重要部分,如果導入內容過多,或者在介紹自己的原創性工作之前就過度評論他人工作,讀者很可能並不會相信你的評論。所以,最好是將對他人研究的一些文獻評論後置融入到核心部分的討論中。學位論文的寫作模式分為緊縮模式、展開模式、折中模式。在緊縮模式中,前幾章使用超過論文一半篇幅的大量篇幅論述大範圍的文獻綜述和方法及材料,而只留一小半篇幅撰寫核心內容。這種模式是由於博士生在文獻綜述和科研前期準備工作上浪費了過多時間,導致虎頭蛇尾不得不草草收場。在展開模式中,只用很少的一章篇幅進行簡短的小範圍文獻綜述,留出大量的篇幅給核心內容,並留出足夠的幾章在核心內容之後分析相關文獻和進行範圍更加廣泛的文獻論述。展開模式的章節內容篇幅順序與緊縮模式剛好相反,是一種值得提倡但難度較大的寫作模式。介於緊縮模式和展開模式之間的模式稱為折中模式,它將全部文獻綜述前置在核心內容之前,但不像緊縮模式的綜述那麼多,並在核心內容之後留出大量篇幅撰寫分析和討論。 博士生的第七個誤區是忽視使用四級標題提綱進行寫作。四級標題是指章(如第1章)、節(如第1.1節)、子節(如第1.1.2節)、段落群標題(不編號的黑粗體)。仔細通盤策劃和調整四級標題結構在寫作上是一件事半功倍的高效率做法,能夠避免信馬由韁地逐段寫作造成的大量無用功。 博士生的第八個誤區是未能在引用參考書籍時標注完整頁號或章節。博士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的一個不同之處是審查人員有更大的責任預防錯誤和防止剽竊。這造成很多審查人員會去查找並核對每處引用內容的來源。如果不完整標注頁碼或章節號碼,會造成審查人員閱讀不便,並對論文產生不良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