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指南

淺談重複發表及一稿多投

學術誠信和發表道德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今天要討論的重複發表,多次發表及一稿多投現象通常被稱為學術剽竊,這也是違背最佳發表行為準則的違規行為。重複發表是指作者發表與自己已經發表論文相似的論文——例如:採用相同的數據集和陳述完全相同的研究成果,但除標題和摘要外,原論文和新論文沒有顯著意義的差別。而一稿多投是指在未告知期刊編輯的情況下,同時向兩家或兩家以上期刊投遞同篇論文的行為,它包括向其它期刊投遞已發表論文,也包括給另一家期刊投遞正在評審中的論文。 為何不能重複發表和一稿多投 首先,重複發表和一稿多投對各方來說都是時間和精力的浪費。期刊編輯和審核委員們每日需要閱讀大量的稿件來甄選具有學術價值並適合刊登的學術論文,如果一稿多投的情況出現的話,這些編輯和審核委員們很可能會浪費時間和精力來審核已無刊登價值的稿件。此外,重複發表大多數情況下會侵犯版權,因為論文的版權屬於期刊而不是學者,所以作者不能隨意重複發表論文。最後,重複發表也會不合理地佔用已經競爭激烈地有限期刊空間,減少了其他作者的論文發表機會。 為什麼有這些現象 通常在期刊上成功刊登一篇學術論文都要經過漫長的等待期,所以某些研究者會採用一稿多投的形式,來儘早的發表論文。此外,重複發表可能會幫助研究人員得到更多的學術論文發表數量,充實他們的履歷表,並更大機率得到學術機構的終身任職及升職機會。這樣的學術重複發表和一稿多投現像都是被只看重數量不看質量的評價機制刺激出來的。 可以重複發表的特例 在學術上,某些特定類型論文還是可以重複發表的。最常見的就是原論文的翻譯稿了,例如有一篇學術論文原文是用德文發表,只有少數人能通讀,翻譯成英文後再次在英文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是符合學術道德準則的。此外,針對不同的手中對研究結果或結果進行根本性重新分析或是闡釋的方式也是允許的,這樣的“重複發表”論文因為有了新的讀者對象和新的傳播刊物也具有新的學術價值。但即使這些特殊可允許的重複發表情況下,作者也應該要獲得版權持有者的允許,要適當的標註和闡釋新的論文,並提供適當的引文。

愛思唯爾Elsevier首先發起「你的論文,你的方式!」廣受專家支持

「你的論文,你的方式!」原文概要 2011年中,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社提出「你的論文,你的方式!」概念,現今其集團旗下眾多期刊已加入此計畫中。當一篇論文被期刊拒絕時,為了投稿到下個期刊撰文者常常被迫要重新編排整份論文。「你的論文,你的方式!」計畫允許撰文者不必遵照嚴格的排版和參考文獻格式要求,可依個人寫作風格投稿,此計畫旨在簡化投稿程序並節省研究人員們寶貴的時間。 專家們對「你的論文,你的方式!」概念的看法 若一篇論文已經依照某家期刊格式編排卻遭拒絕,這個方法會顯得相當可貴有用;不用經過再次編排,撰文者可以立即投稿至Elsevier期刊。 然而,我覺得任何文件投稿前還是要先潤飾調整。符合不尋常的期刊規定或許是浪費時間沒錯,但先把要投遞的文稿編排成審閱者覺得舒服的格式也是種明智的做法。舉個例子,雖然期刊允許單行間距,但若雙行間距是其習慣的格式,我就會使用後者,只稍一點時間這種變動即可用文書處理程式完成。此外,不論參考文獻的格式是否符合目標期刊規定,保持其「一致性」相當重要。 我支持Elsevier的論文彈性格式概念,其他出版社只有配合此方法才可增加投稿量以維持高期刊標準。 (企業管理碩士,MENSA協會會員,美國專業學術書籍與論文編修師)   讓我們面對現實吧……現今學術出版主要不是學者分享知識給同行人士,而是大型出版企業如何謀取利益。 學術界現在是個「不發表就枉然」由企業支配的世界,Elsevier和另外兩大出版社擁有世界20,000家學術期刊,所以說穿了「你的論文,你的方式!」計畫就是個商業策略。 準備發表的過程中,論文的格式編排不會耗費太多時間,使用軟體如Zotero即可完成。有位撰文者曾說:「編排參考文獻的時間不及我寫論文時間的百分之二。」(http://svpow.com/2012/11/27/the-single-greatest-thing-thats-ever-been-said-in-author-instructions/) 對編修師和同儕審閱者而言,一篇經過適當編排的論文較易閱讀和評估。風格規則反映出其慣用的論文排版,閱讀起來能更容易理解。學術研究中,撰文者實踐將成就歸因於對其創作有所影響和貢獻的資源是相當重要的。撰文者或許會說這些規定是「晦澀」或「過時」,或表示「我又不是秘書」,但若某本書被撰文者引用到其研究中,該本書的翻譯者一定會希望撰文者表示感謝。因此,與其認為這些規定是「繁文縟節」,為何不就單純上網查詢翻譯者姓名然後把名字列到參考文獻中呢? 若研究人員全盤接受「你的論文,你的方式!」計畫,Elsevier將會是個大贏家。現今Elsevier向大學單位收取高額費用以建立與期刊的關係,另外只要論文一旦被接受就會向撰文者收取發表論文的費用。隱藏在Elsevier發起所謂的「友善作者」下其實是此計畫「允許我們獲得科學成果傑出的論文,並且能讓Elsevier變成國際一流期刊之一,但卻又會被認為太專業以致於不能廣被接受……」所以,是否代表投稿量越高就等於收越多錢呢? 或許學者們應該要考慮參加發起於2012年1月,受人尊崇的英國數學家Tim Gowers籌畫聯合抵制Elsevier的活動,並與其同仁採取行動揭開學術發表的面紗。(http://www.rawstory.com/rs/2012/04/09/scientists-boycott-academic-journals-to-protest-the-high-cost-of-paywalls/)…

Cover Letter多少字才好?(下)

修改再次投稿 第二次的Cover Letter要比上節介紹的初次投稿來得關鍵!要記得,只要不是三位審查者一次直接「三振」,投稿文章都還是有「敗部復活」的可能。好的cover letter可以幫助投稿人釐清審查者提出的疑問和修改建議,以增加主編對文章的好感。 第二次的cover letter的內容,一樣大致有下列幾項要件: • 基本背景資料: 應再次聲明文章標題、作者姓名、以及最新的聯絡方式等等。 • 回應審查者和主編評論: 這部份是cover letter的重頭戲。對於審查者或編輯提出的不管是修改建議還是對研究內容的疑問,無論你是贊同還是不接受,都應該對每項一一做出回應。就如我們在「與同儕審查者的意見相左時該怎麼辦?」所說的,遇到審查者對研究本身做出觀念性的質疑時,不是應該勉強自己去接受對方想法,而是應把握機會條理清晰地說明自己的論點,加強文章整體的概念;這樣反而可讓審查者及主編對投稿文章留下正面的印象。 • 聲明性文字:…

Cover Letter寫多少字才好?(上)

Cover letter是一般投稿期刊時會要求附上的文件,我們過去曾與讀者們簡介過cover letter需要的內容;然而,cover letter應該要寫多少字呢?怎樣又算太多呢?其實這依目的不同而異,所以我們在這上下節,將從初次投稿和修改再投稿兩種狀況分別作討論。 初次投稿 這部份我們在「如何撰寫Cover Letter?」與讀者們簡單討論過第一次投稿的cover letter的大致內容,基本上有三項要素: • 基本背景資料¬—如文章標題、作者姓名、聯絡方式等等基本投稿人資訊。 • 簡述投稿文章—通常理工科系領域的期刊為建議作者簡述例如,文章所述研究的重要性、為何內容與該期刊主旨或讀者群相符等等問題,給作者一點推銷自己的機會。但要注意,並不是全部期刊都有這項要求,投稿前還是應該再次確認。 • 聲明性文字¬—聲明如投稿文章之前,文章沒有在任何媒體發表過,或是沒有同時投稿於其他期刊;另外,有些期刊還會要求投稿人提議審查者或甚至主編,以作為指派審閱時的參考,同時,為公平起見,當有競爭關係或利益衝突時,也須指明不適合當該文章審查者的名單。不過這些一樣是依期刊規定不同而定,投稿前還是應該再次確認規定。 綜合上述要件,第一次投稿的cover…

研究被別人搶先發表了!

辛辛苦苦做的研究,沒想到竟然被競爭者搶先一步發表了?!不論是有沒有這樣的慘痛經驗的研究員,都可以想見這是多麼令人心碎的消息! 其實,兩個不同的研究組,要做出完全一模一樣的實驗設計並得到一模一樣的實驗數據和研究結果,機率應該是不大的。所以不要慌張,只要不是完全相同,都還是有解決辦法的! 尚未投稿 若在實驗收尾或撰寫初稿的狀態時,就注意到有相似內容的文章被發表了;這時比較適當的處理方法為: 先詳細閱讀對方的文章,找出與自己相同、相似以及不同之處; 分析自己別於他人的特點為何; 化「危機」為「轉機」。撰寫文稿時特別指出自己的特點,並肯定對方的研究,同時利用對方發表的結果平行佐證自己論點; 趕在有更多類似文章出現前儘快投稿,投稿時在cover letter上再次告知主編及審查者有類似的文章出現,並再次點出自己的特點,以及對方的數據如何更加驗證自己的論點(請參考「Cover letter多少字才好?」)。 等待同儕審閱階段 若是已經投稿,但仍在等待審閱階段,處理方法跟投稿前是差不多的;一樣是準備一封不超過一頁的cover letter,說明有類似文章發表的狀況出現,並點出自己的不同,以及對方的數據結果如何更加證實自己的論點,再把文件寄到編輯辦公室,讓主編和審稿人都能了解手邊審閱中的文稿的最新情況。 一定要講嗎?不講就沒人發現了不是嗎?其實這關係到學術誠信問題,若知道卻瞞著不講,只會有負面效果,遲早要受到質疑甚至面對文章被退回的下場;還是應該對編輯和審稿人盡告知義務,並藉機點出有利自己的論點,才是最正向的處理方式。  …

緒論怎麼寫?

學術文章的緒論(introduction)是建立讀者對文章的第一印象的重要關鍵。好的緒論能讓讀者迅速抓到文章所要探討的重點,並能吸引讀者繼續往下閱讀;不好的緒論則讓讀者一開始就對文章產生負面偏見,使後續內文大打折扣。 緒論目的 同一篇文章的讀者可能來自各種不同的研究領域;所以,緒論的存在可以幫助讀者了解主題的背景故事,對專家級讀者來說,也能用來幫助評斷作者對背景資訊的理解程度。 此外,緒論還有為後續鋪陳的用意。緒論能點出文章架構、研究方法,並簡述該項研究所得的結論。這讓讀者在文章一開始就能對整體論點有所概念,並對研究結果有所期待。 緒論內容 學術論文跟一般中文文章的涵蓄寫作風格不同;英文研究類文章講求開門見山、直切主題,不要隱晦曖昧的鋪陳。 緒論主要分成三個部份: 1.    背景資訊/現有技術 簡述研究主題的背景或現有技術的概況。依時間順序與相關連程度為敘事主軸,只提與主題相關的資料,不要越扯越遠;另外,緒論裡點出的每項結論或論點,都必須以過去發表過的文獻為論述基礎;簡單說就是,緒論裡的每句話都要配上合適的citation(文獻引用)。 2.    現有問題 交代完背景故事,接下來要回答的是:為什麼要做這份研究?。是現有技術有缺陷?還是發現了什麼有趣的現象,促使作者想繼續往下鑽研?想想您的理由是什麼。另外,這項問題為什麼重要?解決了這項問題的有什麼好處? 3.    解決方案…

我該先擬草稿?還是先選期刊?

這次乾脆一點,不賣關子;我們的答案是,先選期刊吧! 為什麼要先選期刊?我們之前在「如何決定寫作格式?」及「按照期刊要求編寫文稿有那麼重要嗎?」與讀者們討論過,各家學術期刊為了與其他出版社的出版品做區隔,各有對自己的出版風格,小至字型字體、圖表外觀,大至文章字數、內容編排等等,都有詳細的規定。 至於如何選擇合適的期刊投稿?我們之前也有一系列的討論,例如:「如何認定適合的英文期刊投稿?」,「如何選擇期刊投稿呢?」,「我該選擇較專業或較大眾化的期刊來投稿?」,「投稿影響係數(IF)極高的期刊會不會野心太大?」,「正確選擇投稿期刊稿件類別的重要性」,可作為讀者們選擇期刊時的指南方針。 選定文章類型和投稿期刊後,先別急著開寫!出版社一般會不定期更新或修改其投稿規定,所以務必先詳閱該期刊的投稿須知(“Instructions to Authors“,或“Guidelines to Authors“),確認手邊寫作材料是否符合標準?是否還有數據需要補足?等等問題。 先擬草稿不行嗎?過來人都知道,寫作和製圖都是耗時又傷神的工作,若一開始沒有格式參考,在確定期刊後一定只能從頭大改一遍,完全是事倍功半的舉動。 最後,在投稿之前務必要再次檢查文稿是否符合期刊所有要求。格式不符規定不但會拖延審查時間,有些重要文件(例如研究基金申請)甚至會被直接退稿。 建議讀者善用我們的投稿須知檢查以及製圖編修服務,讓您遞交學術論文時信心百分百!   參考資料: Enago英文編修內部文件

如何決定期刊文章內容?

科學研究強調了解自然界的真相,科學家對感興趣的主題往往可以無止無盡地往裡探。但學術科學研究難免有發表文章的壓力,到底一篇期刊文章應該囊括多少內容呢? 就一般期刊研究文章(full article)來說,當您手邊有足夠畫成五、六組圖表的數據時,雖然不代表一定可以寫文章了,但通常是應該開始思考寫文章的問題的時候了;若是較新穎的研究,想發快訊(communications)類篇幅較短的文章, 則約是二、三組圖表。 接下來是架構研究文章的關鍵步驟,有幾個問題需要思考: • 這些圖表的結論為何?想對讀者傳達哪些論點?條列幾項主要的論點。 • 現有數據是否完整?對論點是否有足夠說服力? • 是否還有數據需要補齊?還要投資多少時間/經費?值得嗎? • 「故事」圓滿收尾了嗎?哪些數據可以留作後續延伸題材? 再來要抉擇的就是期刊的部份:哪些讀者群會對您的「故事」感興趣?針對這個主題,我們之前已有一系列的討論,包括「如何認定適合的英文期刊投稿?」,「如何選擇期刊投稿呢?」,「我該選擇較專業或較大眾化的期刊來投稿?」,「投稿影響係數(IF)極高的期刊會不會野心太大?」,「正確選擇投稿期刊稿件類別的重要性」,可供您參考。 但在作最後決定前,請務必注意:…

生物化學期刊作者投稿須知

投稿指南 大多數期刊都會提供作者「投稿須知」,作為撰稿及投稿時的參考依據。這些資訊通常會公告在各期刊的官方網站上。投稿須知一般會包括下列幾項重點: (1) 一般性訊息 (2) 初稿主要內文之準備 (3) 圖示或附圖之準備 (4) 表格之準備 (5) 附加檔案之準備 (6) 文體及語言 我們下列將以BMC Biochemistry 為例,針對其「投稿須知」的一般性訊息及初稿主要內文之準備訊息分別詳述。 (1)    一般性訊息 一般性訊息主要提供作者,包括投稿過程、出版及同儕審閱流程、版面費(文稿處理費),以及編輯策略等詳盡資訊。…

論文期刊投稿後流程圖*

*進行期刊投稿的整個過程,皆可尋求專業的期刊出版支援服務,以避免不必要的錯誤,節省修改往返的時間,並提高被接受的可能性。 **可尋求學術論文修改專家協助,以付費的方式,請其代為檢查所有修改與回答是否都已符合審閱者要求,並進行英文潤飾,甚至提供重新投稿的cover letter說明信。

如何撰寫 cover letter?

什麼是 cover letter?實在很難找到相對應的中文,雖然在西方國家,無論是申請學校、投稿期刊,或是應徵工作,大部分都會要求附上 cover letter,針對個別申請人的情況做出簡單說明,但在台灣似乎沒有這樣的習慣。 為了符合我們期刊投稿的主題,cover letter 可稱為「投稿信」,其實並非所有期刊都要求附上 cover letter,需要附上 cover letter 的期刊也有各自的規定(務必詳閱「投稿須知」),內容大致包括: (1) 說明投稿論文標題及希望投稿的期刊。…

按照期刊要求編寫文稿有那麼重要嗎?

當然,如果您設身處地站在編輯的立場,相信您也不希望看到五花八門、天馬行空,完全不遵照「遊戲規則」的文章吧!? 先前我們在另一篇「如何決定寫作格式? 」的文章中,討論過各家期刊爲了保有各自「風格」,對於文字的表現(例如:母語程度的英語)或整體外觀(例如:字體大小、圖表格式、文章長短等)均有所規定,雖然在同一領域中,這些規定似乎都大同小異,不過要讓投稿期刊初步決定接受您的文章,一點事前的準備功夫還是不可或缺。 因此,決定投稿某期刊,準備開始撰寫文章前,務必詳閱該期刊「Instructions to Authors」或「Guidelines to Authors」─給作者的投稿須知部分,內容會詳述該期刊所接受的語言、字型大小、內容長短、圖表外觀、文獻編排方式等,所有作者需要知道的相關事項。注意:出版社也可能更新或修改某些規定,所以投稿前値得再次確認。如有需要,也可委託專業的編修、潤稿服務讓您的文章順利被接受! 這裡再補充一點,期刊通常包含不同類型的文章,以Science為例,首先粗分為原創研究 (Original Research) 及評論 (Commentary) 兩大類,原創研究又細分為研究文章(不超過4500字)、報告(不超過2500字)、短文(600~800字)與回顧(不超過3500字);評論則細分為剖析當今研究(不超過1000字)、回顧Science讀者會有興趣的書籍、多媒體或展覽(不超過1000字)、政策討論區(1000~2000字,外加1~2張圖示)及教育討論區(約2000字),另外還可上網投書討論Science最近三個月內刊登的內容(最多300字)、提出建議及技術上的意見(不超過1000字、2張圖表及15篇參考文獻)。 不同類型的文章,除了字數限制,各自還有詳細的格式規定,所以在準備投稿前,先決定好投稿的類型,待寫作完成後,再仔細檢查是不是符合每一項要求,有好的開始,自然就成功一半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