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過程

有Idea到出版期刊文章的全過程

寫一篇期刊論文其實與寫一篇完整的學術論文很像,規格上的差距算是最大的不同之處,此外還有幾個關鍵點需要注意。   前期調查 從有了想法、閱讀相關文獻、準備研究計畫等,這些都與大規模的論文寫作的過程差不多,真正的差別之處莫過於確認潛在的可投稿期刊以確保期刊論文有”出路”。 要能確認潛在可投稿期刊有以下幾個步驟: 1)    先分辨出自己選題中幾大關鍵主題分類 2)    尋找1至3個期刊有興趣出版以上關鍵主題分類 3)    例:文章選題為1920年代在芝加哥的婦女,則三大關鍵主題分類即芝加哥歷史、女性歷史、醫療相關記錄。 4)    比較後選定出版關鍵分類的期刊 5)    額外添加1至2個出版較廣泛主題分類的期刊到你選定的期刊名單中…

當導師和期刊編輯要署名你的論文時…

這種情況有發生在你身上嗎?作為亞洲的研究人員,似乎出於禮節和職業資歷的層級原因,我們沒有辦法對這些“名譽著作人”的要求說不。而很多時候,實驗室高級研究員,導師,或是期刊編輯都試圖湊一下“熱鬧”,對很多的研究文章來署名,即便他們根本沒有做出署名人應有的貢獻。 雖然他們在很多情況下並不該署名,但往往學術研究員會同意他們的聯合署名要求。他們會說:“這種情況下我能怎麼辦呢?除非向更高層學校負責人投訴,或是用另外的途徑來和想要聯合署名的人達成協議?”以下是我們推薦的幾個解決方案。 你可以投訴 如果你有確鑿的證據時候,我們建議你這樣做。例如你有電子郵件或其他書面材料明確的顯示說你的上司和期刊編輯並沒有參與任何你的科研合作過程。但是,這是破釜沉舟的一個解決方案,在選擇這種投訴上級和期刊編輯方式之前,你必須確保自己的職業聲譽和品德沒有被影響。 協商,找到共同的解決方案 當然,你不能,也不想要頂撞老闆。可能最適合的就是尋找一個解決方案。一方面可以協商說你做第一作者,他們排後。或是,再找從現在開始,他們可以為論文帶來的貢獻,真真切切的讓他們從今起參與到研究當中。更是可以給老闆或是期刊編輯一個合作作者的身份,這種方式不會磨滅你所有對論文的貢獻。 署名特定章節 基於想要聯合署名人的意願,我們可以提議他們對具體的章節和研究假設部分進行署名。例如在第二章加入導師的名字,這樣就可以讓他詳細的參與到特定的章節的研究之中,而不會奪走所有研究稿件的整體署名權。 如果你很不幸的在這種左右兩難的情景中,相信我,還有很多人跟你一樣。請不要擔心,也不要想到最極端的情境。我們要盡量來發現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標,更有效的去利用想要署名的人,讓他們為論文研究帶來積極的重要的貢獻。你如何處理這樣的事件會決定你和老闆的關係,甚至更會在之後決定他是否會幫助你的職業生涯。而如果你無法容忍這樣的合作方式的話,你自己也要考慮說,是否可以接受這樣的導師和團隊,如果自己研究能力夠強的話,不如跳開這些人事的條條框框,專心做研究,自立門戶的時候估計也快到了。  

投稿高影響力期刊的經驗

投搞至SCI高影響力期刊,有人望之生畏、有人聞之膽寒,即便是有相關經驗的同行再三保證其實沒那麼難,有時也難以抗衡心中的陰影。在之前的文章中討論過「如何選擇期刊投稿」和「投稿影響係數 (IF) 極高的期刊會不會野心太大」等相關投稿期刊的原則,這裡就不多做解釋,而是根據經驗之談來克服一些心理障礙,並且討論投稿高影響係數期刊的「該」與「不該」。 首先,如果對英文寫作沒把握,建議多找相關專業論文做參考或找英語專業修編,杜絕中式英文和用詞不當的地方。畢竟整篇文章的載體就是英語,一篇語焉不詳且文句理解困難的論文難被大量引用,這與高影響係數期刊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馳,更甚者,還丟失了科學研究論文中必須具備的嚴謹和精確。 此外,也可以透過引用文獻來稍微做判斷,是否有引用論文出處多來自於某一個期刊的情況,那麼或許這個期刊是更適宜作為目標投稿期刊的,投稿時也對於這個期刊影響係數有點積極作用在,利己也利期刊,也不乏是個選擇期刊時做參考的好方式。 再來就是投稿前認真按照期刊要求修改文件格式,不要抱持碰運氣的心態,期待編輯不會發現或是編輯會幫忙修改。尤其是高影響係數期刊,投稿數量大也就有更多的選擇餘地,這種漫不經心的態度很可能會導致論文篩選速度延緩,甚至還沒到審稿步驟就被退稿。 投稿高影響係數期刊建議也不要有論文發表時間的期待,如果有發表日期壓力也只能盡量提早投稿時間以及投稿後等待,因為投稿後除了修改時有點主控權之外,其他的流程急不來,催促編輯、郵件詢問通常難有正面答覆,編輯即使百忙抽空禮貌性回覆,說穿了也加速不了審稿流程。 對審稿人的意見要認真回覆,編輯流程中若第一次修改後需要二審,一般還是會優先發回給第一次審稿人審稿,不要以為修改了論文內容就不用好好逐條回覆了,要知道審稿人有了任何疑惑最後吃虧的絕對還是論文作者,因此建議在回覆審稿人時也要注意英文的流暢,別讓審稿人有看沒有懂,加重審稿難度,要是期待蒙混過關卻不成功,二審後退稿就前功盡棄了。 雖說被不同類型審稿人審稿有時憑的是運氣,然而,只要是在水準之上的文章,即使有時發表過程有波折,但在退稿後於短時間內被不同期刊(不見得影響係數就低的期刊)發表也是常有的事。或許聽起來很辛苦,但如同各行各業都有其難處,這也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心血能被發表,幾次投稿經驗後,或許僅存的一點恐懼感就蕩然無存了。

論文發表:邀約投稿和主動投稿的區別

在出版稿件的性質上,不論是學術期刊、文學作品、報章雜誌或是兒童刊物,只要是出版物都可以被歸納為兩種不同的稿件來源:邀約投稿(solicited)和主動投稿(unsolicited)。不同的出版社可能因為其經營方針和理念,或有偏向某一類投稿稿件的傾向,但要了解兩種稿件性質上的區別,需要先了解出版兩種稿件對於出版社而言,各代表了什麼意義。 邀約投稿:大型出版社為了維持競爭力,傾向於向已經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作者邀約投稿,尤其在與時事相關的議題上,邀約投稿較能保證在時效性內能出版相配和的出版物,相對下更具經濟效益;更者,編輯通常都更加熟悉邀約作者寫作風格,在校稿與修編上能節省時間。 主動投稿:由於時代變遷,寫作已不是少數知識分子的專利,近年來主動投稿稿件數量大增,其中更不乏優秀作品,出版社出版主動投稿稿件的比例也不斷增加,甚至有出版業界人士認為,有些主動投稿的新手作者具有著比擁有多年寫作經驗作者更為熱血的精神,此類稿件也有更多元的題材和寫作風格。 如果從比例上來看,稿件誕生在沒有被出版社提前邀約的情況畢竟是多數,這種情況並不是就代表出版將會困難重重,只是作為主動投稿的作者,更要明白推銷稿件的重要性。例如除了文字內容之外,投稿時是否有包括出版物的完整提案、標題是否有吸引力等;學術出版方面的例子,一段好的學術論文摘要可以有效提高同儕同意審查的動力,節省了期刊尋找審稿人的時間,也等同於節省了等候出版的時間。(可參考) 然而,在學術出版的領域中,出版稿件的性質可以細分為三種類別:主動投稿、邀稿和約稿。主動投稿與上述原則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邀稿和約稿雖有混用情況,但還是可以做出區分。邀稿對象一般是曾在學術期刊上出版過論文的作者,時常有機會收到各類期刊編輯發出的邀稿信函,以鼓勵和宣傳作用為出發點,審查稿件流程和收費情況與主動投稿較無大差異;約稿則是更具有針對性的邀約,編輯可能會提出特定要求以及時間期限,約稿對象更多是在學科中具一定權威的學者們,審查稿件流程和收費情況也可能有相應的調整。   參考資料: Enago論文編修內部文件資料

數位出版

「數位出版」開創出一個立即讓人獲得滿足,並能廣泛散播知識的新時代,省去傳統印刷出版所需經歷的漫漫長路。數位領域的設備、技術日新月異,在追求快速、便利的同時,自然也衍生出新的疑慮。 數位出版對於個人提供許多不同程度的好處,包括學生、研究人員、圖書館員及出版社等,我們將主要的好處詳列如下: 1. 低成本:與傳統出版社相比,線上出版社相對成本較低。實體出版社必須付出更多經常性的費用開支,使得利潤空間被壓縮。 2. 散佈快速:利用網路讓資訊分享更快速。傳統印刷出版過程繁複,因而相當費時,數位出版則能讓資訊更有效率接觸到更多目標讀者。 3. 表達方式多元化:數位資訊的表現方式不再侷限於文字、照片及圖表,而可利用極具互動性的聲音/視覺影像、影片、資料輸入/輸出等。這不只讓資料分享的過程更加有趣,也讓讀者參與感十足。 4. 具體性:在期刊或雜誌中找尋特定資訊,並不是容易的事,通常相當費時,且投入的時間與得到的資訊不成正比。採用線上搜尋有許多好處,因為各種內容管理系統 (CMS) 及文件管理系統 (DMS)(請參見「何謂文件管理系統? 」),有助於簡單並快速取回資訊。利用關鍵字搜尋,有助於爬文者判別特定內容,自動與相關的線上資料媒合。這都要感謝線上圖書館與搜尋引擎所帶來的貢獻! 5.…

期刊論文被接受後的下一步?!

相信大家看到這個問題都會愣一下,期刊論文被接受後,不就只剩下開香檳慶祝了嗎? 其實不然。在收到確認被接受 (accepted) 的通知之後,該期刊可能會詢問您要不要以開放取閱 (open access) 方式刊出,這會牽涉到經費的問題,以及您是不是要讓非訂閱讀者觀看全文,因此,請您審慎評估後,如果決定要採取開放取閱方式,必須按照規定繳交需要的申請表。 通常在此階段,作者也可線上追蹤已經被接受的期刊論文,檢視目前出版進度如何。另外,也可選擇以 email 方式,由系統在出版過程中的重要時間點,自動發出通知信。 繳交稿件時,務必提供正確的通訊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聯絡 email,因為在期刊論文被接受後,仍可能需要一些像是打字錯誤,或是格式調整的小小修改,如果延遲回覆,可能會影響刊出時間。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這個階段發現需要做較大的修改,作者很可能要繳交額外的費用。…

編者所扮演的角色

相對於作者而言,編者負責文章初稿完成後的編輯與校對,大致工作內容如下: 檢查文法與拼寫 根據要求,更改文章形式 負責蒐集文字、照片與圖片等 確認上述內容都確實完成,並編排版面 處理相關文書工作 進行一些主觀的修改 如果是指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內容則是指: 判斷文章是否具有技術或科學上的優點 分派期刊投稿文章進行同儕審查,或是將編排工作交予相關助理人員 當我們完成一篇學術論文寫作,自己通常是第一位進行審稿的編者,不過自行編修常有看不清自己錯誤的缺點(請參閱「英語編修─自行編修的缺點」),因此需要請他人協助,進行第二次編修。然而,學術論文不只要注意語文的表達,更涉及專業方面的知識,通常需請相關領域的同儕協助,才能事半功倍,否則語言專家或許能幫您把英文改寫完美,卻忽略掉該領域的背景知識,甚至誤用專有名詞(請參閱「增進學術英文論文寫作的功力」)。 專業的英文論文編修服務通常是不二選擇,兼具語文與各領域的專家,提供專業親切的服務,還能讓您掌握時間進度(編輯有時候為人詬病的缺點─曠日費時)。 如果是要投稿期刊的論文,爲了配合不同期刊的規定,編輯工作更是繁複,像是字數、字型、文字大小、圖表規格等,均有所限制,因此在寫作時就要盡量注意,以免之後花費更多時間來編輯。專業的期刊出版支援服務可幫我們減輕這方面的壓力,一些複雜的圖表委請專人處理,字數也能控制得宜,大大增加投稿期刊被接受的機率!   參考資料:…

投稿英文期刊前的檢查清單

一份撰寫完畢、隨時準備投稿的文章,當然免不了要做最後的確認。大致步驟可分為下列幾個部分: 1.  修正不小心的筆誤 首先,務必要檢查文字的正確性,沒有誤用、錯別字的情況出現,尤其是對於我們英語非母語者投稿英文期刊,更是要特別留意英文文法及拼寫錯誤,因此求教於同行的英語人士,或是尋求專業編修服務,是邁向投稿成功的第一步。 2.  檢查是否與投稿須知所述相符合 接下來是再次詳閱期刊的投稿須知,檢查文章長度、字型體例大小、圖表規格、參考文獻格式等,是否均符合該期刊投稿要求。 3.  其他相關事項確認 投稿前也應先行了解投稿方式、審稿時間、審稿方式、審稿費用等,現在期刊大多是線上投稿,只要按照網頁說明一步一步進行,最後收到系統自動回覆,即表示完成投稿動作,大功告成囉! 曾看過一個小故事,希望與大家分享:有位學者某次在投稿某SSCI期刊時,沒有注意到「上傳稿件需可供直接編輯」的規定,而把PDF檔案直接上傳,結果等了將近一個月,才收到期刊編輯秘書請他重新上傳適用檔案格式的通知。那位學者指出,雖然這種無心的錯誤並不會影響文章被接受與否,不過白白浪費掉的時間還是滿可惜的。同樣地,先行了解審查時間長短,若遲遲未接到回覆,適時去信詢問也是避免無謂等待的好方法。   參考資料: 葉光輝,投稿國際期刊經驗談:學習與反思的契機。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十卷四期。 許家卉,期刊投稿勝投王─圖書館資源應用課程。淡大圖書館參考服務組。

科技與醫學寫作的精確程度:隨機與系統性誤差

科技與醫學寫作大都包含實驗所產生的數據,而實驗數據最重要的就是其準確性與精確度,唯有可靠的數據才能歸納出合理的結論,否則錯誤的數據很可能會把事實導向完全相反的方向。由此可知,科技與醫學論文首重正確的數據資料,而整體研究工作的品質,也就取決於實驗與分析時的精確程度。本文目的是簡介常見誤差來源(包括隨機與系統性誤差)、如何避免誤差,以及不同誤差的統計分布型態。也會討論多次測量某定量値的誤差,如何影響最終的測量値或計算值。 大部分研究論文中,經過整合呈現數據或分析結果,通常需考慮下列事項,確保數據的正確性,才能表示得到的結果具有可信度及綜合性: 考慮實際情況或數據的收集方法(涉及試驗設計與試驗方法)。 定義誤差來源(隨機或系統性):所有數據都會有誤差,但絕不能是錯誤! 檢驗並納入各種誤差來源。 訂定測量値或計算值可允許的誤差範圍。 誤差可分為隨機誤差與系統性誤差,讓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隨機誤差: 相同的定量樣品,多次測量結果所包含的誤差:測量值的分布情形,是根據發生的機率而來,產生所謂的機率分布。 隨機誤差的來源: 統計影響:根據試驗設計選擇正確的統計方式,避免擴大誤差,得出錯誤的結果(顯著?還是不顯著?)。 測量過程的限制:例如儀器的偵測極限,或是儀器本身的誤差範圍。 常見機率分布型態 兩種型態的二項 (binomial) 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