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研究

資料庫連結文摘(overlay journal)的興起與發展

資料庫連結文摘(overlay journal)是在傳統訂閱期刊、開放獲取期刊、文獻檢索資料庫、預印本資料庫之後出現的第五種文獻交流形式。這一概念於1996年首次提出,距今已有25年。它本質上是一種按照某個主題編纂導讀的開放獲取期刊論文標題及網頁連結的免費清單,屬於文摘彙編的性質。Overlay journal按照英文直譯的意思是覆蓋式期刊。所謂覆蓋(overlay)的意思是涵蓋大量資料庫的論文。使用期刊(journal)這個詞的本意是想表達從期刊裡選擇論文。但是,overlay journal這個英文稱呼並不準確,而且具有誤導性,不宜使用,需要糾正。這種文獻的實質並不是期刊,而是開放獲取期刊或預印本資料庫中的論文的標題網址彙編。因此,它既不具備期刊的接受投稿和同行評議的核心特徵,也不具備刊載論文全文的核心特徵。它其實是一種按照專題編纂的二次文獻檢索結果列表。所以,將它稱為資料庫連結文摘是最適宜的稱呼,英文名稱應該改為overlay digest(OD)或journal paper link digest(JPLD)。下面對該稱呼中的每個要素進行剖析,包括期刊、連結、文摘、資料庫,並論述這種文獻交流形式的興起原因和發展前景。 首先,需要澄清期刊的概念。眾所周知,無論紙質期刊還是線上電子版,傳統期刊(又稱傳統訂閱式期刊)接受作者投稿,發表經過同行評議的論文,期刊出版社擁有版權。由於傳統期刊通常已經是某個領域精選出來的論文,所以傳統期刊很少將論文再篩選彙集起來發表第二次。如果有集中於某個專題發表論文的需求,傳統期刊通常採用出版特刊或專刊的形式徵稿發表論文。 當期刊價格上漲過高,從而導致開放獲取運動興起後,出現了開放獲取(Open Access,簡稱OA)期刊。傳統期刊與OA期刊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是讀者付費訂閱、作者通常免費發表論文,而後者是讀者免費閱讀、作者通常付費發表論文。傳統期刊與OA期刊都需要經過同行評議,而且都刊載論文的全文。傳統期刊論文的版權通常歸出版社所有。OA期刊論文的版權通常歸作者或出版社所有,並且在論文的使用權限方面比傳統期刊寬鬆很多。 關於連結和文摘,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摘錄式文摘,即從某篇論文的全文中摘錄某一部分內容,例如摘要、引言或結論。最常見的摘錄式文摘是彙集各種二次文獻的摘要檢索資料庫,例如SCOPUS。第二種文摘是按照某種彙編標準或專業主題摘錄論文的摘要,稱為摘要式文摘。第三種文摘是資料庫連結文摘這種標題連結式文摘,即從很多篇論文中按照某種彙編標準或專業主題摘錄論文的標題或標題及網頁連結,但是由於版權限制而不摘錄每篇論文中的具體某部分內容。由於讀者自行使用SCOPUS(摘要資料庫)等資料庫進行檢索非常方便,另外由於人們尚未意識到專業文獻導讀的重要性,因此目前尚未大規模出現按照某個專題編纂的論文摘要文摘和論文標題連結彙編這兩種文獻交流形式,例如“自動加工技術2015-2021年經典論文精選摘要(或標題)彙編”。資料庫連結文摘應讀者的要求,將各個開放獲取資料庫中的論文的標題和全文網頁連結按照某個主題(例如“自動加工技術”)彙編在一起,定期或不定期發佈。另外,由於已經使用了讀者可以免費查看的OA期刊或預印本的全文連結,因此沒有必要添加摘要,這樣還可以規避摘要版權歸屬的問題。 摘要檢索資料庫與資料庫連結文摘之間的第一個區別是前者只發佈摘要,讀者並不能看到全文,除非是解決了版權問題的全文資料庫;而後者由於調用開放獲取期刊的網址,讀者可以免費查看論文全文。它們之間的第二個區別是前者沒有按照專業主題進行細分編纂,而後者的核心價值就在於按照專業主題進行細分、選擇、評議和編纂,例如編著者作為專業導師或文獻提供服務者指導讀者在某個特定專業領域閱讀一批經典的精選論文。毋庸置疑,從事這種專業編纂需要具備高深的專業知識,並可能能夠提供巨大的專業指導價值。因此,資料庫連結文摘是具有強烈需求和重要存在意義的。期刊、預印本和檢索資料庫的作用是提供論文全文和找到全文的檢索方法,但是它們並未解決應當閱讀哪些專業文獻的問題。資料庫連結文摘的作用恰好是或者說應該是解決根據專業導師的推薦意見應當優先閱讀哪些文獻的問題。而且,這種將論文標題編纂在一起的彙編內容具有編著的版權價值。因此,資料庫連結文摘具有廣闊光明的發展前景。 學術交流的資料庫包括五種。第一種是經過同行評議的傳統訂閱期刊的論文全文資料庫。第二種是經過同行評議的開放獲取期刊的論文全文資料庫。第三種是沒有經過同行評議的作者自行上傳的論文全文資料庫,例如預印本資料庫。第四種是只檢索和展示論文摘要的二次文獻資料庫。第五種就是資料庫連結文摘,它主要展示論文標題和全文的網頁連結。由於版權限制,這種網頁連結的全文必須是開放獲取期刊的論文或預印本論文,並且必須是線上的電子版資料。 關於標題連結文摘的功能和價值,通過以上分析可見資料庫連結文摘(overlay…

同行評議不同意: 審稿意見分歧產生的五大情況

在學術論文評審中,在不同審稿專家之間出現審稿意見分歧很常見。本文第一部分清理作者對同行評議的三大誤解,第二部分將討論審稿意見分歧產生的五大原因,以及期刊如何處理這些狀況。 誤區一:同行評議審稿專家的意見是決定性的,期刊編輯只是協調員或傳聲筒。 很多論文作者產生這種誤區的原因是不瞭解期刊論文的審稿制度。雖然同行評議從17世紀就開始出現,但是直到上世紀60年代,才被學術界廣泛接受,即認為論文只有在經過同行評議後,才具備發表資格或科學合法性。在這之前,很多論文其實無需經過同行評議,期刊編輯(包括編委和主編)就有權力決定是否錄用稿件。一般學術期刊出版有三道審查,即責任編輯初審、審稿專家複審(外審)、執行主編或編委終審。無論在何種期刊制度下,同行評議雖然重要,但也只是編輯在裁決稿件時的一個參考環節。編輯有權否決審稿專家的同意或反對發表的意見,做出自己的決定。在論文的審稿過程中,作者和審稿專家通常具有相同的平等學術地位,即審稿專家並非肯定比作者具有更高的學術水準。審稿專家只是處於一個參謀角色,僅提供參考意見,而真正具有裁決權力的是期刊編輯。編輯的責任是協調作者與審稿專家之間的交流,並做出最終裁決。 誤區二:期刊使用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採納同行評議審稿意見。 這個誤區產生的原因是將學術期刊的審稿制度與體操或跳水比賽中的裁判制度相混淆。眾所周知,由於體操或跳水比賽是自由發揮專案,並無像短跑、跳高、投擲等項目具有嚴格量化的成績指標。因此,需要很多裁判員打分,甚至多達10名裁判。運動員的成績是在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後,由多位裁判的打分平均而得。期刊論文審稿與體操比賽打分不同。首先,審稿不僅必須給出總體意見或分數,而且必須提供詳細的分項文字評價。第二,審稿通常只包括2-3個專家,因此不可能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第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不適用於探索科學未知的學術出版領域,因為科學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而不是在多數人手裡。審稿制度更像是大學或研究生院入學申請時的推薦信制度。入學申請通常需要提交2-3封專家推薦信,對申請者的優缺點進行評價,招生委員會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是否採信專家推薦信。所不同的是,推薦信通常優點說得多,而審稿意見通常缺點說得多。 誤區三:論文作者對於審稿意見無能為力。 這個誤區未免過於消極。實際上,只要論文不是被拒稿,而是被給予修改的機會,作者就有充分的機會在回覆審稿意見時消除誤解並陳述自己的理由,可能能夠使得審稿人撤銷不利的審稿意見,並說服具有裁決權力的編輯支持自己的稿件。當審稿時間異常超長時,作者可以詢問編輯部是否發生了複審及其原因,並針對發生分歧的審稿意見,創造機會向編輯申辯和解釋。作者是稿源,審稿專家是稿源的把關者。對於期刊來講,作者和審稿專家同等重要,都需要編輯盡力維護。因此,不存在審稿專家比作者對於期刊更為重要的說法。 出現審稿意見分歧的原因包括以下五種情況。 1. 審稿人不認真負責,意見空洞,草率應付期刊規定使用的審稿意見表。 有些審稿人缺乏責任心,有些則忙於各種事務,有些審稿人甚至將稿件交給自己的研究生代為審讀。這些都造成返回的審稿意見籠統、空洞、無效,例如“內容一般,不宜刊發”、“內容合格,同意刊用”,使得編輯在收到具有分歧的審稿意見時,無法找到更多的説明資訊,難於對論文的取捨做出正確判斷。 2. 審稿人能力欠缺,研究方向學科領域細分上與稿件不符合,專業不對口。 學科領域一般上從大範圍的學科域域,包括數學、物理學、基礎醫學、機械工程、動力與電氣工程、哲學、文學等;再下一層,例如在“動力與電氣工程”下包括工程熱物理、熱工學、動力機械工程、製冷與低溫工程、電氣工程、動力與電氣工程其他學科;再下來,例如在“動力機械工程”下設有蒸汽工程、內燃機工程、流體機械及流體動力工程、噴氣推進機與渦輪機械、微動力工程、動力機械工程其他學科。再以下的細分,大學或或研究所的研究生招生簡章或導師簡介中有不同的規定。例如,在“內燃機工程”的研究生招生方向中,包括汽車動力總成集成技術開發與研究、內燃機整機技術開發與研究、新能源動力技術開發與研究、內燃機雜訊控制開發與研究等大量四級學科方向。而在“內燃機整機技術”中,還可以更細緻地劃分為系統設計、系統測試、性能、耐久性等五級學科專業方向。最上兩層學科上專業相同的同行稱為大同行。第三層以下學科上專業相同的同行稱為小同行。審稿人必須專業方向相同的小同行。由於論文作者推薦的審稿人可能有作弊或偏倚嫌疑,從論文的參考文獻中選取審稿人是很多期刊編輯更加倚重的篩選方式。能力不合格的審稿人要麼給出的審稿意見空洞無物,無法支持審稿結論,要麼裝模作樣地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意見,包括錯誤意見,這些都導致審稿無效。期刊編輯必須善於識別這種無效審稿意見,並按需轉達給作者予以澄清或解釋,避免誤判。 3.…

英文期刊投稿狀態詳解

期刊論文投稿過程包括選刊、投稿前詢問、投稿三大步。投稿又分為提交、修改和完成三小步。選刊是指根據期刊的影響因數、版面費、審稿時間、論文內容與期刊範圍的吻合度等標準選擇合適的期刊。投稿前問詢是指作者向期刊主編發送電子郵件詢問從投稿指南中無法獲悉的資訊,主要包括版面費、審稿時間和內容吻合度。當這些問題都搞清楚後,即可投稿。本文介紹投稿的詳細步驟和注意事項。 多數SCI英文期刊投稿均使用Aries Systems的Editorial Manager(簡稱EM或編輯管理者)網站。當論文獲得批准發表後,出版事宜由Aries Systems旗下的另一項服務ProduXion Manager(簡稱PM或製作管理者)進行操作。EM與PM這兩個線上互動工作體系構成學術論文從投稿到發表的全部工作流程。論文作者能夠使用自己註冊的帳戶登錄這兩個網站全程追蹤進展。 編輯管理者網站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作者投稿、期刊編輯助理初審、期刊編輯評審、同行評議、錄用決定和論文修改。製作管理者網站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將錄用論文移交出版部門、編輯、排版、校對糾錯、發表出版。 在編輯管理者網站,有大量加盟期刊,包括幾乎全部SCI期刊。作者能夠在“Journals List”(期刊清單)功能表中根據期刊名稱查到出版社名稱和投稿網站。這個網站是關於學術期刊和書籍的手稿提交及同行評議線上工作系統。作者需要針對每家期刊註冊自己的投稿帳戶,上傳電子檔提交手稿,並填寫一些簡單的投稿資訊,然後接收期刊的錄用、修改或拒稿通知。作者還需要根據期刊的同行評議要求修改手稿,完成與期刊編輯之間的交流互動。 期刊編輯透過編輯管理者網站審閱投稿、提交稿件給同行評議專家,並向作者發出接受、修改、拒絕稿件的決定。編輯還可以將拒稿的論文連同審稿意見一起推薦給其他期刊,節省作者再次投稿時的工作量。審稿專家通過編輯管理者網站接受或拒絕審稿邀請,並提交論文評審意見。 論文作者登錄進編輯管理者網站的投稿帳戶後,會在“Main Menu”(主功能表)頁面看到關於投稿狀態的三個系列功能表,分別是“New Submissions”(新投稿)、“Revisions”(修改)、“Completed”(完成)。 1. “New…

醫學論文類型和各醫學領域著名期刊

醫學期刊是一類特殊的學術期刊,包括多種不同類型的論文。作者在投稿時可以針對需求選擇合適的類型。並非每種醫學期刊都能夠發表全部類型的文章,因此投稿時需要查閱作者指南獲知。 醫學期刊論文包括以下六種,都需經同儕評議: 研究型論文,又稱原創性論文(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必須是具有創新性的研究。 綜述型論文(review article)。綜述型論文通常由期刊主編邀請專業領域的學術權威撰寫,總結和點評大量原創性論文的科學發現、科研方法和學術成果,具有豐富的參考文獻(通常至少100篇);被引率高,是科研人員的入門指導和跟蹤前沿的權威指南。有些期刊也接受未經邀請的綜述型論文。很多年輕醫生嘗試在醫學期刊上發表這類論文,作為專業領域研究心得的總結。 短交流論文(short communication)。短交流論文屬於研究型論文,但篇幅較短,通常報導時間性敏感的生物醫學資料和新發現。 方法論文(method article)。方法論文提出醫學或臨床研究的新型實驗方法或測試步驟。 分析論文(analysis article)。分析論文論述醫生、病患和健康政策管理人士所關心的臨床、科技、道德和政策問題。 臨床報告(clinical case…

學術論文是否能有兩個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論文的作者排名歷來是研究人員最關心的話題之一。幾十年前的論文基本都只有一個第一作者,很少強調通訊作者。近一二十年來,通訊作者大量出現,而且還出現了共同(並列)第一作者和共同(並列)通訊作者。這種演變情況是怎麼發生的?論文究竟是否能有兩個或多個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本文簡要討論這些話題。 第一作者、作者排名和通訊作者 作者署名代表著作權,能夠宣示自己的學術成果。在職稱晉升、研究基金申請、求職等方面,作者排名是最關鍵的評價指標之一。很多大學在資格評定時看重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論著。由於作者署名與學術聲譽和經濟利益密切相關,研究人員對作者排名格外關注。 按照排列順序,作者分為第一、第二、第三作者等。按照分類,作者分為普通作者和通訊作者。通訊作者負責回覆來信。作者排列順序分為姓氏英文字母排序法、首末作者排位法、貢獻排位法三種。姓氏英文字母排序法用於無法區分每個作者的貢獻程度的情形,在署名處注明按照姓名字母排序。這種方法雖確有運用,但不被學術界提倡,因為它有兩個缺陷。第一,論文被他人引用時,一般引用第1~2個出現的作者名字,後面排列的作者只能用“et al.”即“等人”代替,這導致重要作者的名字不能出現在引文中,極大削弱了這些作者的學術影響力。第二,大學在統計業績時要求注明作者排名,字母排序法實際上體現的是共同作者,談不上排名。首末作者排位法是指學生或團隊成員做第一作者,導師或課題負責人做最末位作者,其餘有貢獻的人員居中排列。這種方法雖然曾在某些國家或某些領域形成過約定俗成的共識,但目前這種共識不復存在;相反,人們更多地認為末位作者是最不重要的作者。目前論文中用得最多的是貢獻排位法,即貢獻最大的人排第一位,在後面的排名中貢獻程度依次遞減。貢獻排位元法的缺點是只有第一作者是最重要的,無法滿足學術界的需求。 現代科學研究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是跨機構和跨國家的科研合作劇增,導致每個單位都希望把論文算在自己名下。第二個是資訊技術的發展使得文獻計量學得到快速發展,使得每個單位都在量化科研績效考核方法,最簡單有效的做法就是統計第一作者的成果。研究生畢業要成果,教師晉升和申請經費要成果,這導致一篇論文只有一個主要作者(第一作者)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於是,通訊作者應運而生,成為被每個大學所認可的與第一作者同等重要的作者類別。這樣,發表一篇論文便能滿足兩個作者的考核需求。通訊作者的初衷是在合作作者中推舉一個代表回答審稿人和讀者的通信問題。這個人選需要具備較高的學術水準,並熟悉論文內容。人們發現通訊作者能夠緩解大家爭搶第一作者的問題,因此迅速獲得業界的認可。通訊作者是在姓名的右上角用星號“*”加註腳標記。 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 由於科研合作越來越多,而且大家越來越希望分享重要作者地位,尤其對於發表在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的論文,一篇論文有兩個重要作者(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做法也變得不夠用了,因此就出現了共同第一作者(又稱並列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又稱並列通訊作者)。如果作者們不願意把一篇論文拆開而各自作為第一作者去分別發表,那麼在合寫的論文中並列第一作者確實是個合理選擇。雖然在名字排列上仍然有先後次序,但是共同第一作者可用類似雙星號“**”的右上角符號配註腳文字標記澄清。 如果一個通訊作者無法回答全部問題,而必須使用多個通訊作者,那麼可以使用星號“*”標記多個通訊作者,並在註腳中說明是共同通訊作者。如果不強調是共同通訊作者,那麼約定俗成的規則是名字排在前面的是第一通訊作者,名字排在後面的是第二通訊作者。 多數國內外期刊接受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在投稿前需要致信編輯部確認政策,避免在違反政策後修改的麻煩。為了防止學術不端和亂署名,很多期刊要求論文提交合作作者貢獻內容清單,包括在文末刊登這種貢獻者聲明。需要注意的是,大學在考核業績時,須對共同作者的論文乘以合適的權重係數,使得這種論文與只有一個第一作者的論文有所區別,確保公正性。例如,對於具有兩個並列第一作者或並列通訊作者的論文,業績權重應當乘以0.5即減半,這樣能夠避免多個第一作者使用同一篇論文作為唯一第一作者去賺取違反學術道德的額外收益。因此,大學在權重係數方面應嚴格管理,避免政策漏洞。 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的署名方式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能夠促進科研合作,提高合著論文的水準,用壞了會導致虛假署名和學術不端。作者需要自覺遵守學術道德,單位需要制訂完善的政策合理統計共同作者的績效,讓論文署名方式健康發展。

讓您自信出版論文:iThenticate抄襲檢查完全指南

本文由iThenticate的專家團隊撰寫。iThenticate抄襲檢查擁有包含超過700億筆網頁信息的資料庫,透過將提交的內容與超過1.65億篇學術文章進行對比,來幫助研究人員發現潛在的抄襲風險,幫助順利透過初步篩選和稿件審查過程,從而在高風險的出版過程中提高成功率。iThenticate還可以將您的內容與期刊(前10000名被引用最多的)中95%的內容進行比較,還特別包含了Crossref的成員期刊。您將透過本文瞭解iThenticate如何幫助您更自信地出版論文。 在學術界對於研究人員來說,“不出版即滅亡”這句格言不是說假的的。研究人員的聲譽和職業發展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發表能力。然而出版過程不但複雜還有高風險,一個很小的錯誤可能會使某些人丟掉工作,造成的聲譽損害也不僅僅是某些研究人員,還包括他們所代表的整個機構,更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經費上的縮減。 此外,由於經費的增加和大量新的研究人員的加入,出版領域的競爭預計將在未來十年迅速增長。即使在新冠大流行期間,政府的研究支持仍然保持穩定並繼續增長。據估計到2030年,全球研究人員的數量將從2000萬增加到3000萬。然而出版機會並不會增加,預計2030年出版的文章只會增加120萬篇。因此在向期刊或者出版社投稿時,選擇和聲譽方面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正因為如此,學術研究人員從研究一開始就需要採取一切可用的手段,確保他們的工作是為該領域做出獨特貢獻,並且沒有不當行為或抄襲。 為什麼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最受尊敬的研究人員選擇信賴iThenticate抄襲檢查來驗證他們工作的原創性? 作為標準篩選和審核過程一部分,頂級出版商使用iThenticate作論文查重。 研究人員可以使用與頂級出版商(如愛思唯爾(Elsevier)、泰勒-法蘭西斯(Taylor & Francis)、自然(Nature)、施普林格(Springer)、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以及Wiley-Blackwell)相同的工具和內容。 iThenticate擁有最大的內容資料庫(700億個當前網頁和存檔網頁,來自世界一流學術出版商的65億篇期刊文章以及您機構文檔的私有存儲庫選項)。 研究的開始:研究原創性驗證的階段…

處理無效結論、無結論或不充分結論的五種方法

研究人員通常根據研究的最終結果決定是否發表研究,一般更願意選擇發表正面的結果,並且是與先前文獻報導發現相類似的結果。而那些無效結論、不充分結論或非決定性的結果往往只能埋藏在實驗筆記中,永遠不會被發表。一些研究人員為了發表論文,會試圖偽造或者操縱資料。這些做法損害了科學證據的可信度,因此我們有必要討論如何處理無效結論、無結論和不充分結論。當研究人員發現自己的研究沒有取得任何重大成果時,應該如何處理呢?這篇文章整理了五種方法。 一、找出根本原因並且修改研究計畫 已經得到的研究結果真的毫無意義嗎?還是因為失誤或者忽略了?在將結果標記為無效結論或者不充分結論之前,評估以下因素是至關重要的。 最初的假設是基於可靠的文獻來源和背景資料嗎? 是否需要重做某些實驗或用其他變數重複其他實驗? 是否對資料進行了正確的評估? 同時還要花時間仔細檢查所有實驗步驟,以確定可能發生錯誤的因素。找到這些因素之後,還需要評估糾正這些步驟或減小實驗條件的差距會不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可能是一些沒有預料到或沒有考慮到的因素影響了研究結果,比如在實際應用中出現了一些與實驗設計有關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您所引用的文章中並未發現,這就需要您正確地識別所有這些因素並加以解決。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記錄下所做的每一個小細節和結果。出現的人為錯誤在設置或運行實驗時,或在觀察和記錄結果時,都可能會顯著改變最終結果。 二、驗證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如果實驗方法和規程不夠具體或敏感,無法確定和準確地捕捉實驗結果怎麼辦?您可以使用標準控制項進行檢查。正負兩種控制項都可以通過提供基準來提高實驗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也可以幫助在重複實驗時確保有更嚴格和穩健的設計。特別是在生物醫學領域,樣本大小會極大地影響統計檢驗的功效,因此非常關鍵。足夠大的樣本量可以確保更精確的平均值,還有助於識別可能扭曲資料的異常值。 三、聯繫原始研究的作者 有些實驗失敗的原因是無法重現早期研究報告的結果,技術錯誤的確會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可以向原始研究的作者尋求幫助,比如要求作者提供更詳細的研究方案資訊,此外錯誤或不正確的試劑也可能導致實驗結果的變化。因此您還可以要求作者提供原材料、試劑和儀器的目錄號和公司規格。如果需要的話,您也可以與作者探討您的發現,並根據他們的正確指示重複研究。不管得到的結果是正面的、負面的還是不確定的,都能讓您對其有更清楚的理解。 四、充分認識溝通的作用 波士頓和伯克萊的兩個高度成熟的獨立實驗室正在開展的一個聯合資助專案提供了溝通作用的經典例子。他們正在研究肌上皮細胞在乳腺腫瘤細胞進展中的作用,儘管使用了相似的協議,並且從相同的原始來源開始實驗,但他們在各自實驗室中得到了兩組不同的結果。為了解釋差異並且解決問題,他們想盡了各種辦法,經過徹底的調查,最後發現是酶處理後攪拌速度的微小差異導致了不同的實驗結果! 五、與所在領域的專家合作 與學科專家或同行分享研究發現絕對是排除實驗失敗的好辦法!當科學家們共同努力實現一個共同的目標時,科學研究會變得豐富多彩。合作對那些缺乏經驗、專業知識和資源有限但又想從事大型研究的早期職業研究人員來說尤為重要,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學到新的技能和理論,甚至是某些研究的替代方法,此外合作還可以拓寬對其他研究技術的瞭解並且增加知識面。…

今晚,要選擇大眾期刊還是主題期刊?

從古至今研究人員無一不是希望將自己的畢生心血有朝一日發表後,能夠廣為人知。更何況現代的學術發表又直接決定了日後的升遷與加薪等等實際面的問題,因此選擇目標期刊成了每位研究學者的重要課題。除了引用次數、影響因子、目標讀者等等的衡量,還有期刊主題和審稿時間之類的面相需要納入考慮。說實在很難藉由當中的一兩個因素就判斷要投稿哪份期刊,有時候也可能只是因為認識主編輯就投了 大眾期刊與主題期刊該如何取捨 首先就是該選擇大眾期刊還是主題期刊?大眾期刊有例如自然、科學或Plos One等等涵蓋了各種學科,而主題期刊則是把學科細分後專一刊載,例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NEJM)或IEEE軟體工程雜誌 (TSE)。發表在這兩種類型的期刊各有優勢,因此需要將自身發表所追求的項目排序後,才能篩選真正適合的目標期刊類型。一般的認知是大眾期刊的讀者群較廣泛,可觸及的人較多,相反的比較難直接接觸到相同領域內的專家學者。主題期刊的受眾範圍較窄,但是可以讓真正相同領域的研究人員看到,進而增加在該領域內的知名度與權威性。 大眾期刊與主題期刊的差異 以下就幾項目標期刊的差異來幫助判斷該投稿到何種期刊: 1. 首重期刊的質量:或許自然或科學這種期刊有極高的影響因子,但因讀者群廣泛反而會造成發表後的被引用次數不如人意。因此建議可以查看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最多的期刊,該期刊或許就是會對文章有興趣的讀者最多的地方。 2. 期刊發表的文章類型:大眾期刊有時候會以文章的應用性或商業性為考量依據,因此所選擇的文章都會是當時最熱門的研究趨勢。若是較為冷僻的學術型研究,專門的主題期刊會是比較適合的選項。 3. 審稿速度與花費:大眾期刊因為接受的文章數量很多,所以審稿時間一定會比較久,相對刊登費用也會比較高昂。若是有時間或經費的考量,刊登文章數較少的主題期刊可能會是不錯的選擇。 不同學門對大眾/主題期刊的發表偏好…

論文引用數多高才叫高被引論文?

研究人員的成就與價值是很難被衡量的,因此學術界行之有年的方法是依據發表的論文引用數來判斷。一篇優秀的學術研究發表有可能會因為傑出的實驗設計、嚴謹的邏輯推導或是突破性的發現而被大眾所熟知,而有很大的機會成為高被引論文。高被引論文越多代表這位研究人員的能力被肯定,因此可以為他帶來升等或加薪與受人景仰的好處。因此研究學者們都是在為了能夠發表高論文引用數的文章而兢兢業業地努力。 為了衝高論文引用數而採取了不當的方法 然而一昧地以論文引用數作為各種評比的標準就難免會出現鋌而走險的情況。例如在不相關的主題中大量引用自己或同儕的文章,甚至是期刊編輯或審稿人脅迫投稿作者引用自己的文章,藉此沖高論文引用數。在2019年知名學術出版社Elsevier就踢爆了一位資深學者在擔任審稿人的幾十年間,持續要求投稿作者引用自己的文章,並通過這種學術不端正行為多次被評選為高被引論文作者,直至去年才東窗事發。期刊本身無法及時發現這弊端實屬遺憾,但更殘酷的是,中間完全沒有作者敢對此惡劣的行為反抗。 究竟「多少」的論文引用數才會被視為高被引論文? 既然論文引用數如此重要,那學術界的量尺究竟在哪裡?《自然》期刊曾經報導過在所有已出版的文章中,只有1次引用的論文,已經在前55.8%中。被引用次數達10次以上時,該文章已經是全球被引用次數中排名前24%;當超過100次引用時,論文引用數就來到最高的1.8%。當然,不同學科的平均引用數差異極大。例如在人文學科中,平均論文在10年內被引用少於一次,而在某些生物醫學領域的文章一年中就會被引用超過40次。另外從物理學領域來看,如果在2000到2010年間平均每年有約210次的引用,才算的上前1%的頂尖論文。主要是因為在不同領域中,參考文獻的平均數量和使用年限,以及該領域的新期刊總數也會有關鍵的影響。 用正確的論文引用方法來實質幫助學術生態與個人成就 正確地引用論文不僅可以增加論文引用數,更可以製造整個學術圈的正向迴圈,以下是幾個簡單但很有效果的方法: 搜尋最初發表該發現的原始作者。 確保在閱讀完整篇文章並全盤理解後才引用,以避免不恰當的引用誤導讀者。 適當引用自己先前的文章是合乎道德且沒有問題的。但同樣的,必須在確實符合該篇文章的內容前提下才可以引用。 如果可以,就儘量回避沒有實質貢獻的資深研究人員掛名發表的要求,當然這對年輕學者來說非常不容易,需要資深學者們一起來做出榜樣。 透過引用一些開放近用期刊的論文,讓此類型期刊更容易被大家發現,如此一來文章就可以觸及更多讀者。

期刊的影響因子孰高孰低?

研究人員常常對期刊影響因子又愛又恨,因為這些影響因子不僅被用來決定要在哪個期刊發表研究論文,還會被用來衡量科學家的價值,並影響到工作、薪水和獎勵等。影響因子是根據技術期刊進行排名的計算,演算法是過去兩年中期刊內的論文引用數。例如《自然》期刊的當前影響因子為42.778,表示在過去2年中,《自然》期刊的平均論文引用數為41次。然而這個簡單的數字已經默默地影響了大家發表期刊的選擇,導致很多人單純追求高影響因子,而不考慮該期刊的讀者或風格是否真正適合自己的研究內容。 影響因子在不同期刊的變化 基本上重量級期刊如《自然》和《科學》的影響因子都在逐年增加,差別只在於《自然》是從2010年的36.1上升至今年的42.778。《科學》則是從2010年的31.364躍升至今年的41.845,顯示能夠刊登在這兩家頂級期刊上就是論文引用數的保證,而且引用次數也持續增加。在不同領域中的各期刊影響因子差異可以非常大,例如醫學著名期刊《刺胳針》今年的影響因子達到了驚人的60.392,但是軟體工程領域最頂尖的《IEEE T SOFTWARE ENG》只有6.112,證明了單憑影響因子來判斷期刊優劣的缺陷。 為何影響因子降低了? 一般來說期刊刊登的文章數量增加是好事,但已經有報導指出文章數量增加反而會導致影響因子降低。因為在大多數領域中,論文發表的第二年通常會比第三年得到較少的論文引用數。因此,增加刊登文章會間接造成影響因子的計算不平衡。相反來說,在其他所有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減少刊登數就可能會因為人為調整而增加了影響因子。 如何決定會變動的影響因子的真正價值 影響因子的真正關鍵在於論文引用數,但還是必須建立在正直合法的方法下累積引用數,而不是為了衝高引用數而走旁門左道。除了利用近幾年興起的開放近用(Open Access),或是LinkedIn或是ResearchGate等知名的專業社交平台,也可以讓更多讀者認識,進而提升閱讀次數與引用率,才是增加論文引用數的正途。 是否有影響因子以外的指標供大家參考 上述介紹到的影響因子缺陷已經讓眾多研究學者認清其不是評價研究價值的唯一方法。因此越來越多的期刊採用其他方式計算,嘗試改變研究人員的觀念。例如Nature Research系列期刊採納了被引用文章的期刊品質作為考慮因素。EMBO 系列則採用了引用分佈方式,避免不當的互相引用抬高論文引用數。最近還興起了用網路分享數來計算引用數的方式。乍看之下用分享數位來評估論文影響力似乎是符合邏輯的,但是網路世界的癥結點在於許多人看都不看就把文章分享出去,這就沒有達到正確引用的目的。總而言之,目前還沒有一個完美的對論文引用數的計算方式,但是不要用簡單的影響因子就評斷一篇研究的好壞,這已經逐漸成為全球研究人員的共識。

論文處理費,多少才合理?

學術作者發表論文不但沒稿費,可能還會被期刊收取「論文處理費」(論文處理費隨著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而起,不采訂閱制的期刊,為了平衡出版成本,而向論文作者收費。在8760種開放近用期刊中,有約27%的期刊會向作者收取高昂的論文處理費。以著名的開放近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所收取的論文處理費為例,作者需要支付3790英鎊/5380美金/4380歐元,且這還不包括營業稅或其他地方稅。 在若干情況之下,論文處理費是可能減免的,例如一些作者所在的國家若是經世界銀行認定的低收入地區,那作者提出要求後,期刊編輯會斟酌提供論文處理費的豁免或減免權利。Biomed Central (BMC)則表明,一些機構或科研單位可以加入會員機制,能夠獲得論文處理費減免或折價的優惠,而若發表者的機構無法加入會員,且發表者無法承擔論文處理費,那麼可以協商豁免。 論文處理費如何定價?費用包含哪些服務專案?根據多學科數位出版機構(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所公佈的論文處理費收費標準可知,此機構下的開放近用期刊論文發表所需要考慮的成本,包括了初步篩選、組織同儕評審、編輯製作、校稿、其他編修服務、期刊管理和客戶開發、編目和檔案維護、長期儲存等專案。除了考量這些支出成本之外,並綜合對不同作者的豁免和減免考量,才能訂出一個比較公允的價格。也因此,也有一些出版機構會為旗下的不同期刊定出不同的論文處理費,例如Hindawi的開放近用期刊收費標準就從最低650美金到2400美金不等。 以MDPI的例子來看高額收費的合理與否。附屬於這個出版機構下的期刊總數達到272種、且其中有76種收入SCIE以及Web of Science等廣為學術界接受的檢索平台,所以在MDPI旗下期刊發表論文的誘因相對較高。另外,根據一些網路分享經驗,投稿到MDPI下的期刊後,審稿品質和處理速度是可以接受的,一審十五天結果出爐,且意見都相當到位,並且在歷經反復修改再投之後,五天左右的時間就可以獲得新的第二審意見,並在第三輪修改後,編輯就同意刊登了。在這種考量之下,若作者的經費充足,且對發表論文的時程和數量有需求,那麼MDPI確實提供了相當有利的審稿與修稿環境,其高額收費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從這種模式看,MDPI系列期刊審稿的主要考量,是要讓作者的論文達到能夠發表的底線為原則,不見得是提供最好的論文和最優質的發表環境。就現在的環境來說,研究者可以綜合考量研究經費可以負擔的論文處理費上限、期刊所提供的服務品質與收費之間是否公平、期刊本身的品質和等級,來選擇投稿的物件。 歸根究底來說,開放近用期刊的收費就是換取論文流通的代價。若期刊選擇不採取訂閱制,希望讓發表論文的環境趨近於無障礙流通的情況,那期刊就必須要尋找支持自己營運的財源。雖然為數眾多的開放近用期刊是不收論文處理費的,但是近年來論文處理費漲幅達到百分之六,且一些傳統的訂閱制的出版機構,如牛津大學出版社,為了適應全球圖書館預算經費縮減,也開始採取訂閱/開放近用的混和制,一方面響應學術界要求,減少付費牆對學術研究和知識的阻礙,另一方面則是要和收費的開放近用期刊搶食這個不斷擴張中的大餅,瞄準的是研究計畫的預算經費。 一些傳統上有充足經費支持的頂級期刊近年來也開始收取論文處理費了。著名的eLife期刊開始收取2500美金的論文處理費,這是個相當大的轉變。有趣的是,若用eLife刊登一篇論文的成本來計算的話,應該要收取6000美金,2500美金比較像是反應業界標準,而非反應頂級水準期刊需要承擔的成本。也就是說,eLife的收費其實混淆了論文處理費和期刊水準之間的關聯性。如果靠論文處理費支撐的開放近用期刊是未來趨勢,那作者需要負擔什麼樣子的金額,才能讓期刊和刊物內容達到高水準,就是未來學界與業界必須要更加仔細評估的問題。

人工智慧時代讓AI來做研究助理

十年前,不少人還對AI短期間內在學術研究這項高度智能活動能否有助益抱持懷疑態度。近年來全世界的學術出版量都在成長,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CF)近五年來每年收到的稿件量都以10%在成長,2019一整年收到的稿件高達22萬, NSCF大膽採用了AI協助審稿。 不僅審稿,AI在論文撰稿的學術寫作環節也能大顯身手;瑞典古騰堡大學的自駕車研究團隊光在自駕車演算法上搜尋就找到一萬筆參考資料,負責教授掐指一算,發現要好幾年才能讀完,於是求助於會分類文章的Iris.AI,就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除了文章分類大師Iris,AI學術寫作文法工具Trinka、COVID-19研究加速工具CLARA、還有獎助諮詢專家Dimensions、AI智者Semantic Scholar、實驗數據專家SourceData等都是相當有潛力的AI助理。 其中,。學術論文的文法和用語要求遠比普通寫作更複雜,Trinka能偵測超過三千個複雜文法錯誤,而且還能建議學術寫作的文風及用詞。CLARA是一款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免費的冠狀病毒研究和臨床試驗發現工具,全稱是COVID-19 Learning and Research Accelerator(COVID-19學習和研究加速工具),使用人工智慧從42,000+份研究論文和2289+份COVID-19臨床試驗中查找最相關的最新COVID-19研究和試驗資料。 Iris.AI則是文理通吃,能利用300-500字的摘要或是網路上可存取的URL將研究的參考資料依據小主題組織成圖像式分類地圖,能搜尋一億三千四百萬筆線上開放論文和圖書館線上公開資料。Iris能使用3種演算法,會將文章的用字頻率列入相關性的指標,比起只要出現在同一個句子中就可能被標記相關的其他AI不一樣。 還有許多AI研究助理正式進入學術這一行,比如Nature期刊大股東Holtzbrinck出版集團底下Digital Science這個科技公司所創的 Dimensions,使用獨特的搜尋語言(Dimensions Search Language),付費版本可以幫助搜尋研究獎助申請、分析獎助及專利資料。,目前已整合了超過四千萬筆資訊科學及生化科學的資料,這個知識庫還在不斷增長,計畫負責人說,終極目標是囊括所有的學術知識。還在發展階段的SourceData,正在技術人員的訓練下學習製造兩萬筆實驗資料的知識圖,相信它未來的能力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