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新聞

台灣科學家為保護大潭藻礁而戰

科技和工業發展解決了人類許多問題,居住舒適、世界通行、醫療先進,都是拜科技研發所賜。然而,這些發展卻也帶來全球暖化和層出不窮的環境汙染問題。近年來台灣也持續上演開發與環保的拉鋸戰。2018年11月17日,為了保護台灣獨有的藻礁生態,環保團體抗議中油在觀塘工業港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興建計畫,舉行「牽手護藻礁」活動,受到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導。 台灣中油興建第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科學家示威抗議 政府打算以天然氣、再生能源及燃煤發電應付2025年停用核能後的供電需求,已通過中油在桃園的觀塘工業港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申請。這個接收站將從工業園區擴建出來,占地9平方公里,。 然而,在預定地海岸線外延申著長達27公里的壯觀藻礁。這經過7,500年由各種石灰藻類鈣化形成的藻礁,是許多特有和瀕臨絕種生物棲息的重要生態。科學家認為這個接收站的興建會破壞藻礁生態,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另外,環境評估結果反覆,備受爭議。為此,大約100人在大潭藻礁區示威抗議,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 而中油在致《科學》的聲明信中回應,說明接收站的設計中已考慮營養成份在洋流中的循環及防止海沙埋礁等保護措施,並預計設立專門審查環境保育問題的委員會,把環境影響減到最低。 這次活動是自2017年以來一連串台灣科學家領導的抗議活動的最新示威,希望能號召全民的力量影響中油及政府的決定。會如何發展,有待更多民眾關切,以及多方利益的競逐和妥協。

中央研究院90週年慶,各國科學院代表受邀參加論壇

台灣的科學研究不停邁進,走在世界舞台前線。世界經濟論壇的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台灣在140個國家中排名第4,超越中國及南韓。而其中最出色的是創新能力這一項,研究發展為評分標準的其中一環,台灣排名全球第4、亞洲第1,更被稱為「超級創新者」。中央研究院是推動台灣研究的龍頭,也是首要指標。 中研院舉行國際學術高峰論壇 2018年是中央研究院的創院90週年,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11月12日,來自美國、法國、日本、澳洲、捷克、印度、以色列、拉脫維亞、菲律賓、新加坡、瑞典、泰國、英國、哥倫比亞等國的代表來到台北的中央研究院進行一整天的「國際學術高峰論壇」系列演講,講題包含國家科學院所扮演的角色、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 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校長Peter Gruss在演講中提到一項台灣特有的發展機會:全民健保系統匯集的大量資訊,有利於人工智慧的開發,值得進一步發展,讓醫療從治療導向預測與預防。 另外,來自法國、日本及拉脫維亞的代表也分享了與台灣學術合作的經驗,將繼續維持合作關係。 科學界近期面臨衝擊 許多學者都提到目前科學界面臨的挑戰:這些包含「假新聞」盛行、研究品質問題、認為研究是「特權階級」產物而生的反智氣氛等。這些現象都讓一般民眾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和信心減低,有賴更有效的科普教育與訊息傳播。 中央研究院邀請了全球各地學者進行交流,刺激各國學者向共同目標前進。

台大陳丕燊教授榮獲2018年法國巴斯卡講座

台灣的科技近年來突飛猛進。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早為世界第一晶片代工製造廠,在中部科學工業園區最近推出全新10奈米製程的高端晶片產品,還有更尖端的7奈米製程晶片,銷售成長創新高。台灣三大科學園區近八個月的半導體總銷售量也高達1.13 兆台幣。台灣研究界也在世界舞台上占有越來越大的位置。就在今年,國際知名的法國巴斯卡講座 (International Blaise Pascal Research Chair) 提名了第一位台灣科學家:陳丕燊教授。 台大陳丕燊教授:類比黑洞研究受人矚目  陳丕燊教授任職於國立台灣大學物理學系,並擔任台大梁次震宇宙與粒子天文物理學中心主任。研究範圍包括宇宙學、粒子天文物理學、極高能宇宙微中子探測、電漿物理及粒子束物理等。2017年,他與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Gerard Mourou 教授共同設計、發表研究類比黑洞的實驗,也因為這項研究獲得世界知名的法國巴斯卡講座青睞,成為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台灣人。 巴斯卡講座由大巴黎政府於1996年資助設立,提供全世界頂尖的外籍科學家高達19萬歐元的研究資金,到巴黎的研究單位從事一年的研究及講學。陳丕燊教授將以此榮譽到世界頂尖的巴黎Ecole Polytechnique繼續黑洞研究,探討黑洞蒸發末期是否會有訊息遺失的現象,進而探索「黑洞資訊悖論」的真偽。…

台灣32所大學名列2019年英國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

台灣科研不斷進展,更具前瞻性國際化。著眼於發展前延科技產業,今年7月工研院成立了「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台灣的三個科學園區亦在今年9月到美國矽谷等地招開聯合說明會,招攬在美台商回台設廠。另外,台灣與波蘭簽定「科學高等教育合作協定」,也可見國際化的努力。剛出爐的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2019年「世界大學排名」更有台灣32所大學列名其中。 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每年評鑑全世界的研究型大學。要列入排名,需設有大學部,並有一定的論文發表和多元的學術領域。評分指標有13項,其中包括教學、研究及國際展望等,綜合100萬項數據資料,評價全球93個國家2,600所學校。 台灣32所大學上榜 32所榜上有名的大學中,居首的台灣大學名列第170。其後,名列401-500名的有台灣科技大學及清華大學;而501-600名間的有中國醫藥大學、成功大學、交通大學、陽明大學及台北醫學大學;緊接在後的601-800組內有長庚大學、中山大學和台灣師範大學;其後的801-1,000區間則有亞洲大學、中原大學、輔仁大學、高雄醫學大學、中央大學、政治大學、中興大學、東華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及海洋大學。而列入1,011+名的有朝陽科技大學、逢甲大學、義守大學、銘傳大學、彰化師範大學、嘉義大學、中正大學、高雄大學、淡江大學和元智大學。 國際上,這次排名名列前茅的是英國Oxford University,其次是University of Cambridge,第三名為Stanford University。這份名單對有心留學的學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依據。台灣的大學名列其中,可望能吸引更多來台留學者或訪問的學人。

台波《科學高等教育合作協定》——鼓勵學術合作與人才交流

台灣與波蘭在2018年7月27日,於波蘭華沙完成簽署《科學高等教育合作協定》,為雙方加強科學及高教的合作立下重要里程碑。

工研院成立「產科國際所」帶領台灣游向全球前瞻科技藍海

工研院宣布成立了「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以國家的力量來進行科技前瞻研究,能協助台灣產業投入未來全球創新科技應用的藍海市場嗎?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發佈2018新版期刊引用報告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今年6月26日發佈2018年期刊引用報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JCR是評估同儕審閱期刊最具影響力、也最廣為使用的資源,隨之公布的期刊影響因子 (Impact Factor, IF) 更是學術發表的重要指標。

台灣科學園區2018年Q1站上新高峰

科技部2018年Q1數據,台灣三大科學園區的總產值為新台幣7947.33億元,看我們從營運績效和IC、生技等六大產業進行分析。並看來自國境之南的技術挹助!

中國科研長城大法──關住的是資料安全還是學術自由?

中國國務院的<科學數據管理辦法> 規定在出版前必須先審查資料,是為了提升科研水準、國家安全,還是控制學術自由?對其近年指數成長的發表數量又會有何影響?

歐盟砸941億歐元 2021-2027將登上科技創新浪頭

歐盟委員會宣告「2021-2027年計畫」,提撥近千億歐元於研究創新,以展望2020計畫的成就為基礎,要讓歐洲重執全球科研牛耳。

全球腦殘危機?!中國新科研政策引發各國科技人才外流

擁抱強國夢的中國,企圖崛起成為科技強國,不斷吸收人才。過去的十年中,為加強科研能力,積極吸收成千上萬海外學者歸國,而爭取外籍人才是最新的政策作法。

工研院與默克集團技術合作共創未來醫學之精準醫療

工研院與國際生技製藥大廠默克集團(Merck KGaA)於5月7日正式宣布簽約合作,由生物科技學者副總統陳建仁親臨這個意義重大的簽約典禮。這項合作計畫,期望將可提升國內生技製藥生產技術的發展,更要為台灣製藥產業帶來超過百億產值。這項「台灣與默克生技製藥產程研發暨培訓合作計畫」,早在三月底便以簽署合作意向書,放眼於「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這個未來醫學項目,重點在於導入先進製程技術、提升前瞻製藥及培育生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