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合理使用引文到抄襲,一線間

抄襲,可以算是在學術領域中的一大學術不端行為,托了近代科技的發展和數位資訊的福,文章可以在數秒間與整個資料庫的論文進行對比來偵測抄襲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許多抄襲的機會。

然而,在有意刻意抄襲的情況以外,學術圈中還是不乏關於是否抄襲的指控和辯論,根本原因還是出自於學術研究性質本來就支持〝站在前人肩膀上〞,這也是為什麼合理的使用和抄襲之間有著理論上清晰實際上模糊的界線。

何謂合理使用?

此處的合理使用一詞是指合法的、道德的、且有限的使用版權材料,無需向著作權持有人請求許可。

四個要特別注意的要素:

  • 使用的目的和特性 – 被使用的版權材料是被用於教育目的或是商業用途?是否有以營利為目的的投資?
  • 該版權作品本身的性質– 若是被使用的情況越接近原作者的作品創造力的性質,就越可能被認為不是合理使用。
  • 與整體相比,所使用的數量和實質份量 –數量越少、實質份量越小,就越可能被視為是合理使用。
  • 使用方式對潛在市場的影響 – 使用方式是否會和原作者搶飯碗?

署名授權的關鍵作用

針對使用原作者要求的署名授權方式之下,還存有可疑問使用的版權材料,則以上述四個要素來進行評判。

  • 如果連署名授權都沒有的情況下有抄襲嫌疑,就沒有任何合理使用的可能性了,你就是使用了他人的成果,不論是故意或是無意的,當做自己的成果來發表。

抄襲的盛行

根據PlagiarismAdvice.org在2013年做的調查顯示,有 92%的教職員工表示他們的學生抄襲作業,而其中30%認為抄襲的情況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可能原因包含:

  • 太容易使用了 – 整個段落只用要動動手指就可以複製和黏貼。
  • 準備不足 – 複製他人的成果實在是一件太簡單的解決方式,在準備不足加上截止日期的壓力下,賭賭看指導老師會不會用抄襲檢查的軟體來檢查論文就成為可以承擔的風險了。
  • 缺乏完整的學術技能 – 不少學生其實不了解抄襲的後果以及抄襲在學術領域的嚴肅性質。

術語混淆

針對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法律訴訟是一個概念複雜、訴訟雙方鬥志旺盛還非常有利可圖的法律訴訟領域。由於整個大環境對於合理使用和抄襲之間的概念都十分模糊,對於抄襲和著作權相關術語的混淆非常常見,學生就常常以〝無意抄襲〞來為由來辯解一整個段落都沒有署名原作者的情況也應該被認為是合理使用(其實真的已經構成抄襲)。一定程度上,教授和老師對於學生缺乏完整學術技能也需要負上責任,應該在學生構成抄襲侵權之前,就該保證學生對於著作權以及學術署名授權相關的方式有明確的了解。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
全球科研人調查

大學在研究和學術寫作中應該採取什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