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主題

學術道德與不端行為

合理使用引文到抄襲,一線間

抄襲,可以算是在學術領域中的一大學術不端行為,托了近代科技的發展和數位資訊的福,文章可以在數秒間與整個資料庫的論文進行對比來偵測抄襲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許多抄襲的機會。…

你的整個研究可以被分成幾個出版物?

當一篇文稿中的某兩、三個章節已經以期刊論文的方式單獨出版過了,出版商還會不會願意出版這篇文稿呢?從邏輯上來說,應該不會願意。 但實際情況比這個複雜的多了,尤其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論文用開放取閱的方式在網路上出版,究竟一個研究的出版物的合理範圍是幾個,實在很難說清楚。 出版多多益善…

被指控抄襲,怎麼辦?

在攻讀碩士或是博士學位的時候,研究論文是每個學者都要寫的階段性文章總結。這時,我們的成果也免不了要被學校或是期刊雜志的系統進行抄襲測試。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如何才算是系統認為的抄襲。…

同儕審查造假如何腐化科學誠信?

從2014年初日本學者幹細胞論文數據造假,到前所未聞的學術醜聞,60篇論文大規模從JVC國際期刊撤回,前者修改數據通過同儕審查反映審查的疏失,後者鑽期刊審查漏洞自寫自審體現了機制的不健全,尤其在同儕審查進入了電子時代,期刊監管和政策還尚未成熟,科學領域像是打地鼠一樣,層出不窮的邊找問題邊打補丁。…

避免觸犯研究倫理有辦法!

「倫理」,最普遍的情況下會與「道德」相互聯繫,而「道德」又與「是非對錯」脫不了干係,在從小到大的求學過程中,是非對錯已經漸漸被視為是生活中的常識,但若研究倫理同為常識,還何必次次討論?又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觸犯倫理的案例?…

是什麼讓這麼多科學家選擇了“學術不端”?

2014年,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發育生物學中心(CDB)的小保方晴子一直深陷學術造假漩渦。針對小保方晴子作為第一作者的2篇《自然》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一事,理化學研究所成立了調查委員會展開調查,並在4月1日公佈了調查的最終結果,判定小保方晴子存在捏造及篡改等學術不端行為。…
全球科研人調查

大學在研究和學術寫作中應該採取什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