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如何從單盲還是雙盲來避免同儕審查中的評審偏見

一般實驗上有分為單盲和雙盲兩種方式,而在同儕審查上也有單盲和雙盲兩種方式。

單盲同儕審查(single blind peer review)就是期刊編輯在分發審查時,讓評審知道作者是誰,而作者並不知道評審是誰;評審對於作者資訊的了解,有些只是知道名字或是一部份資料,但是有的期刊編輯會把作者全部資訊告訴評審。至於雙盲同儕審查(double blind peer review)則是作者和評審互不知道對方是誰。這種雙盲同儕審查的方式在人文社會學科領域裡面被普遍採用,但是在自然學科領域內,仍然以單盲同儕審查為主。

關於單盲同儕審查和雙盲同儕審查的優缺點,多年來在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最近有個研究機構開放讓作者選擇哪一種同儕審查的方式,最主要的癥結點在於評審偏見(Reviewer Bias)問題。大部分的女性研究者以及少數族裔研究者一面倒支持雙盲同儕審查,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在單盲同儕審查中可能受到強烈的歧視,然而大多數期刊並不接受雙盲同儕審查。


相關資訊:對同儕評審還不甚瞭解嗎?此處的課程帶您詳探期刊同儕評審的程序

2017年網路搜尋與數據探勘會議(2017 Web Search and Data Mining conference)中做了一個實驗,把評審分為兩個小組,一半是單盲同儕審查,另一半是雙盲同儕審查。實驗分成投標(bidding)與評審(reviewing)兩階段。評審在投標階段先根據論文的名稱及摘要,表達其評審的意願。

將這次結果拿來比較,可以得知,單盲同儕審查的評審在投標過程給予的意見比較少,如果作者出自知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對他們而言是佔有優勢的,顯見評審會受到作者背景的影響,在潛意識裡會影響到對於整體的判斷。這種現象稱為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表現出一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學閥現象。而對於女性或是少數族裔背景的作者,也受到先入為主的偏見影響。這稱為瑪蒂達效應(Matilda effect),一個在男性主導的學術研究領域,會使得女性的貢獻受到忽視。對於女性以及少數族裔的偏見不只存在於論文的同儕審查,甚至於在一些大學或是研究機構的聘用以及晉升上也存在著這種現象。

或許從這個實驗結果,是否應該考慮採用雙盲制?其實在學術界還是有爭議的。雖然雙盲同儕審查表面上是公平的,但是也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虛偽的安全感。因為每一篇論文都有線索可以推斷出寫論文的人是處於什麼樣的背景,從這種背景推斷出作者,例如即使資料不全,也可以從姓名判斷出作者是否出自女性以及少數族裔。所以這種評審偏見一樣是不可避免的。

也有人提出一種開放的方法,稱為開放同儕審查(open peer review)。就是讓作者和評審都知道對方是誰,這種方式幾乎不會有評審偏見的問題。目前已經有雜誌期刊公開讓雙方進行交流溝通,利用這種方式,讓作者有更多申訴的機會,甚至於讓有的期刊會將評審意見和作者回覆跟論文一起發表出來。但是這種方法最大的缺點就是作者和評審之間是否會互相達成不合理的默契。

各種制度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維繫這個制度最主要的力量就是誠信與智慧;如果沒有這股力量的約束,各種弊端都會因應而生。或許是需要改變的時候了,只是仍然需要實際上的考驗。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
全球科研人調查

大學在研究和學術寫作中應該採取什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