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學術欺詐,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研究經費縮減、競爭者日益增加,以及出版物以量取勝的風氣,使衡量研究成果的標準日趨單一,科學研究人員的壓力指數也因此節節攀升,除此之外,監督不周的監管體系,更促使研究員冒險做出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從每年遞增的期刊論文遭撤數量,和頻頻爆出的學術不端醜聞,便不難看出情況仍在惡化。醜聞爆發後,不少研究人員幽幽地辯解:「所有人都這麼做」、「我只是做這麼一次而已」,難道他們都不知道學術欺詐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僅此一次」的想法會將你推入深淵

最惡名昭彰的例子,莫過於美國能源產業巨頭 ― 安隆公司,所主導的史上最大企業舞弊案。安隆公司曾為了解決一起大額投資項目的無預警延遲,而竄改一個季度的財務帳目。此後,公司高層造假成習,竄改每個季度財務帳目以掩蓋虧損,並推高公司股價,最終導致公司宣布破產。

紐約時報於2013年4月特別報導的荷蘭蒂爾堡大學前任社會心理學教授Diederik Stapel,便是另外一起引發世界譁然的案例。在Diederik Stapel憑著博士研究走紅荷蘭學術界十餘年之後,遭舉發多次偽造他不滿意的研究數據,以維持他的明星教授地位和光環。暫且不論他在初犯時,是否因承受過多壓力,而決心鋌而走險,但在接下來的近十年間,他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過度沉迷於受人仰慕的虛榮,而再三重複學術欺詐行為,最後總計影響遍及五十五件出版品,其中不乏國際知名期刊。

後果嚴重,可能危及生命

學術欺詐並非只是影響個人或團體名譽的行為而已,它也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Andrew Wakefield偽造MMR疫苗和自閉症的研究數據,刻意錯誤推論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提倡施打單一麻疹疫苗,以圖利某疫苗公司。該消息傳出後,英國和愛爾蘭的MMR疫苗接種率大幅下滑,使得麻疹和腮腺炎的感染人數短期內急速飆升,不僅有孩童因此喪命,也有少數因感染麻疹而引發腦炎,造成永久性後遺症。Wakefield也自食惡果,不僅其研究論文遭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撤回,他的醫生執照也遭吊銷,職涯就此告終。

重獲職業尊嚴的重生計畫

美國衛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NIH)資助了一個名為「專業和誠信的研究計畫(Professionalism and Integrity in Research Program)」,簡稱為「PI計畫」,以協助學術欺詐情節較輕的研究人員重回職場、重獲職業尊嚴。此PI計畫的前身「RePAIR」,首次試行於2012年,由華盛頓大學的臨床研究倫理中心的主任James DuBois主持,主要是透過檢視研究人員當初觸犯既定學術規範的原因,並制定相關管理計畫,以保證學術欺詐行為不會重演,從而協助曾違反學術倫理的研究人員重回學術界。通過該計畫的研究人員會獲得相關證書,而該證書也會被轉交給該人員的原就職研究機構。

孰能無過,但有過能改則天下太平?

PI計畫本著給予研究人員第二次機會的初衷,乍聽之下十分合情理。但問題是,此計畫究竟能有多大的「改造」能力,能讓人洗心革面、轉念向善?又,原就職機構是否有義務要認可此證書?此外,此計畫運作於美國學術體制內,這表示在其他國家留有學術欺詐前科的研究人員,可能就無法輕易擺脫罪名。奉勸諸位學術先進,切莫以身試法,墮入「僅此一次」的無底深淵。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
全球科研人調查

大學在研究和學術寫作中應該採取什麼立場?